【三下乡系列报道之二十六】地理科学学院实践团赴重庆市永川区吉安镇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来源:地理科学学院   |  文字:尹涵、何亚敏、赵酌、何思佳   |  摄影:尹涵、何亚敏、赵酌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李海峰

        编者按:正值暑期,西南大学立足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鼓励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如期拉开帷幕。627日,西南大学举办“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动员仪式,号召同学们紧跟时代航向,深入乡村基层,奉献青春力量。以“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西南大学共组建20支市级重点团队、39支院级小分队、400余支校级小分队,近万名青年学子围绕党史学习、理论宣讲、国情观察、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主题前往全国27个省市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造自身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学校将持续关注报道青年学子担当作为和实践育人成果成效,敬请关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地理科学学院实践团于74日前往重庆市永川区吉安镇开展以青年共赴乡村美,教育赋能产业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6天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立足专业优势,发挥自身特长,开展乡村支教,成立小朋友家乡研学宣讲团,实地调研当地乡村旅游状况,为当地乡村教育、乡村旅游注入青春力量,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

地理课堂,趣味成长

乡村要振兴,教育要先行,秉承让教育担起乡村文化建设使命的初心,实践团成员基于地理科学学院自身学科优势,总计开展3次地理趣味课堂。百变的云朵带领孩子们认识云属,学习不同云朵带来的气象变化;宇宙的遐想和孩子们一起开启探索宇宙的奇妙旅程,带他们了解星空中的各种天体和宇宙现象;实践团成员们结合永川当地自然植被、气候类型以及地形地貌特点,向孩子们介绍家乡地理,领略家乡自然之美。课后开展的石头彩绘、绘制多彩天空等地理趣味小游戏与手工制作,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既收获快乐,又学到知识。

支教组志愿者王银用生动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了永川地理知识,“别看他们一个个小小的脑袋,里面的知识装的可并不少,希望经过这次短短的课堂教学,能够在小朋友的心中埋下一颗热爱地理的种子!”王银感叹道。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实践团成员甘为人梯,将这场爱与被爱的修行延续。

第二课堂,乡伴“童”行

一脚一步绘大地、一学一究研地理。74日至76日,实践团成员一步一个脚印遍访吉安镇,围绕当地的农作物及生态治理情况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设计研学路线;77日,实践团成员沿着设计好的路线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鼓励孩子们了解家乡农业资源和生态治理,成立小朋友宣讲团,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打造别样的第二课堂,开拓课余新视界;同时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带领孩子们纪念七七事变,坚守历史记忆,传承和平福祉。

情暖童心,情寄留守

凝聚爱心筑阶梯,助力儿童共成长。留守儿童是乡村最需要关爱帮扶的群体,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工作,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实践团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明信片活动,在明信片上画出自己与父母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通过一张小小的明信片书写思念,倾吐亲情,最后由实践团成员邮寄给孩子父母。同时实践团开展“学业帮扶”活动,针对孩子学业薄弱环节进行一对一辅导。实践团成员们用心关爱留守儿童,让爱相连为留守儿童筑起温暖的屏障,让远方的父母情有所寄、心有所托。

乡旅兴农,共促振兴

        用最初的心,走最坚实的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进一步加强永川旅游业发展和宣传工作,实践团成员结合吉安镇特色农业和区位优势,以当地的黄瓜山养生谷为基础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活动,了解当地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实地考察黄瓜山养生谷风景区的规划和运营模式,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当地的特色农业对黄瓜山养生谷展开二次开发旅游规划设计。

  青年共赴乡村美,教育赋能产业兴。实践团成员身穿“地科蓝”,发挥地理专业优势,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投身乡村发展事业,以众智众力撬动发展的“杠杆”,以苦干实干让发展成效凸显出来,用汗水的浇灌推动乡村振兴“开花结果”,让青春之美在基层大地上澎湃涌动,用青春力量在乡村的大地上谱写出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