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育人系列报道之二十九】文学院:立德树人、守正创新,以“四新”改革推进卓越中文人才培养


来源:教务处   |  文字:   |  摄影: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编者按: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学校策划推出“卓越育人”专题报道,持续分享各学院(部)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引导广大师生以本次审核评估迎检工作为契机,踔厉笃行,奋楫争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文学院持续探索和实践创新型卓越中文人才培养,深入贯彻“新文科”理念,抓住新文科建设和师范专业第三级认证机遇,坚持立德树人、守正创新,以“四新”(新理念、新模式、新课程、新评价)改革为抓手,围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探索卓越中文人才培养全新模式,开设博雅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着力培养“思想过硬、基础扎实、业务专精、素质博雅”的卓越中文人才,更好地服务文化强国国家战略需求。

        强化“文学+思政”深度融合的新理念

实施党建领航计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入选学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成功申报全国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通过两年卓有成效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党建经验和示范。扎实的党建工作为文学院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一是聚焦文化创新,擦亮文化强国底色。举行“文学经典与党史”主题党日示范观摩活动、“红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故事绘”系列展览,深入挖掘文学与党史的血肉联系,创新学习教育形式。二是聚焦文化守正,厚植文化强国沃土。打造“弘文”党建品牌,形成了“指典弘文”网络文化工作坊、“指典弘文”微信答题小程序、“弘文讲堂”“弘文”跨文化交流项目、“弘文传习所”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为服务文化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激发育人主体活力,选树一批育人示范团队。打造一批“精心教书,潜心育人”的个人和团队,为培养一流人才夯实基础。目前有国家级人才4人次,“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1人,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2人,重庆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人。创造性、持续性开展“教授晚餐会”,选派教师担任各班级班主任,充分发挥成长领路人的作用。

实践专业“内外会通”的教学新模式

依托汉语言文学和戏剧影视文学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和戏剧与影视学2个重庆市重点学科、5门国家一流课程、1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改革项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等优势,夯实中文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基础,融合跨学科资源,构建新文科教学及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实践专业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知识教育双向融合的“内外会通”新模式。

一是深化专业内部深度融合。每年选拔30名优秀学生,组建中文人才创新实验班,形成卓越中文人才的锻造平台,实施“书阁填充”工程和“启智扶持”计划,博雅班升学率达70%以上,就业率达100%;持续开展教研室研讨活动、师范生技能大赛、讲课比赛、教授晚餐会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二是拓展专业外部融通交叉。搭建中外文学学术交流平台,持续开展“名师讲坛”,定期邀请海内外高校名家为学生短期授课、举办学术讲座或沙龙,实现跨学科的融通交叉。拓展校内外育人平台,与北碚区共建综合教育实践基地,深化产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的深度融合。

构建学科“交叉融通”的课程体系

立足新文科建设理念,以国家一流课程为契机,以“博雅”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着力构建各专业多学科渗透、多专业融合的模块化“文学+”课程体系。一是革新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课程跨学科融通。有针对性地融入历史学、哲学、教育学、民族学等专业的知识、理论,通过文史哲互建、文农交叉、文教融通、技术融合等形式实现课程从“单学科知识传递”到“多学科知识构建”。二是推进课程建设。坚持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价值教育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建设。目前建有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线下课程、1门教育部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2门重庆市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课程、10门校级核心课程、10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三是注重文学与思政课的对接。建有1门教育部思政示范课程《民间文学》;开设《红色诗词文化》课程,将以历史时间为线索的“红色诗词历史感知” 和以红色诗词审美形态为主线的“红色诗词审美史”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四是构建文学与第二课堂的衔接,系统实施“弘德”“卓越”“博雅”“星火”“双创”五大课堂,拓宽德育渠道,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学生人格素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入选学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三全育人成效斐然。

推行人才“知行畅通”的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围绕培养博雅、融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目标,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教育评价办法,畅通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的通道,聚焦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构建短期考察与长效跟踪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完善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法,坚持突出典型与兼顾一般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借助学业指导体系大数据等,加强对学习过程、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实现等的监测,构建符合“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卓越人才评价体系。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修订完善培养方案,深入开展新文科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制订卓越中文人才、卓越教师培养评价实施办法等。

“四新”改革有力地推进了卓越中文人才培养。近三年大创立项42项,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中获金奖1项,银奖1项;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赛区)中获银奖1项;学生在第六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获二等奖,“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获本科生组优秀影评;首届部属师范院校“未来语文教师”教学技能交流展示中获6项特等奖的4项,首届川渝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9-2021年获西南大学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基于“教授午餐会”,出版了论文集《求真集》;基于创新实验班博雅班出版了学生文集《跬步集》。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今天的西南大学文学院正秉承“仁爱·博雅”的院训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奋力谱写着高质量建设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