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育人系列报道之二十四】外国语学院:紧扣全人教育,践行三全育人,培养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外语人才


来源:教务处、外国语学院   |  文字:   |  摄影: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编者按: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学校策划推出“卓越育人”专题报道,持续分享各学院(部)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引导广大师生以本次审核评估迎检工作为契机,踔厉笃行,奋楫争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由建立于1950年的原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原西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整体合并而成,其前身是20世纪40年代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英语系、原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英文系和私立相辉文法学院外文系。学院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学贯中西的大师吴宓,著名诗人及文学家方敬,翻译家邹绛,外语教育家张正东以及熊正伦、赵维藩、李德才、孙法理、江家骏、陈治安、刘家荣等学术先贤和著名专家曾在此执教,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和办学特色。

学院充分结合实际和特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环节,落实重要关键环节举措;以“全人教育”为教育理念,发挥课程育人主体作用;以实践育人为实践载体,围绕“一个目标”(立德树人)、“两大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课堂教学规律)、“三个环节”(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大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努力打造育人与育才相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挖掘育人工作深刻内涵,严格践行育人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健全组织制度体系,推进全员育人

学院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作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主线,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将强化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作为执行理念的有力抓手,将推进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工作作为育人过程的基础保障。通过精准落实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党组织会等议会制度,由学院党委领导带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分工明晰、实施规范的宏、微观工作计划,组建由党建团队、教学团队、学生工作团队、管理服务团队组成的四位一体式育人队伍,健全激励与评价机制,精心组织实施各板块项目,层层压实落细各任务责任,形成全院上下协同化一体化的工作联动机制,以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育人“最后一公里”的畅通无阻。

发挥课程主体作用,推进全过程育人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相融合。学院坚持推进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纳入课堂教学,针对外语教育“重工具、轻人文”和“重知识、轻思辨”的问题,提出了“教外语、育全人,教单科、育全人”的全人教育理念,构建了符合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全人课程体系,严格落实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工作要求,引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开发了立体多元的自主学习资源,扩充了智能资源、学能资源和语言资源,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以及个性化选修课程引入“思政元素”,构建层次互补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有力转变。

二是完善教案评价制度和课程评价体系。学院始终重视对课堂的意识形态管理,不断优化教案评价制度,贯彻落实集体备课、集中修订教案讲义等规章制度,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教案指导专项工作,充分发挥委员会在课程教案和讲义撰写、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中的指导和监督作用,确保每一位教师兼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确保每一堂课程贯彻课程育人理念。同时,学院持续为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全过程创造驱动力,将课程育人成效作为教学考核和课程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制定了包括“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度”“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教学督导听课制度”等一系列评价督导制度。

三是发挥科研育人导向作用。学院在已有科研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突出科研育人功能,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应用全过程,将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融入科研方向导引、科研过程管理和科研资源配置,切实发挥科研管理的育人功效。同时,学院进一步优化激励奖励机制,完善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法,把育人成效作为个人和科研团队表彰的重要参考,加大对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价,鼓励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辐射影响。在保证学院整体科研成果逐步积累的同时,学院从育人对象出发,坚持本科生导师制度,引导学生从事紧扣时代主题或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创项目,构建科研育人大环境。

近六年,学院“全人教育”模式研究团队共发表相关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72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6项,出版教学研究专著65部,主编本科英语教材32种,国家规划教材1部,获批建设校级在线课程2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1门。全人教育系列教材已为43所高校采用,培养模式广泛实践,具有重大的推介作用。

探索实践活动模式,推进全方位育人

学院从课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四大板块出发,从思想引领、文化建设、身心健康、资助帮扶四重维度着手,形成由党委领导,学工配合的联动协同机制,全面推进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在课程实践教学方面,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丰富实践形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打造理论性与实践感共存的特色教学;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除了定期举行统一的实习实训外,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和学术竞赛,打造教育性与个性化共融的第二课堂;在社会志愿服务方面,以外国语学院玉兰志愿者服务团为主要载体,扩大“北碚区星期日英语班”“玉爱玉学少数民族辅导班”等品牌活动的形式与规模,延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打造覆盖面和影响力共进的志愿服务平台;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加大对创业就业中心的投入与建设,优化对创新创业个人和团体的激励机制,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和研发,搭建“校、院、企”联动的交流平台,打造高产出与高质量共具的创新创业基地。

此外,学院依托党委、团委、学生工作团队,以四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为重点,贯彻学校“每周一学”方针,发挥各党支部、各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入推选和宣传在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立自强、服务社会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强化典型的示范性和感染力;以外语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学院“家”文化为导向,设计并开展外语文化节、外语脱口秀大赛、师范生技能竞赛、女孩互助行动等品牌活动项目,营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学科特色的文化氛围,并积极投入网络文化建设,建立网络育人长效机制,丰富网络文化成果的形式,建设网络文化宣传阵地;以学生身心健康安全为底线,制定了“落于责·精于点·敏于行”的核心工作主旨,建立“学院-年级-班级-寝室”四位一体和“家、校、院”三级联动的监测管理机制,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关注预备、执行、处理、善后、提升五大环节,分级制定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预案,巩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已有成果;以健全和精准为整体理念,构建了以“一个宗旨”(学生为本)、“两项管理”(全程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三支队伍”(学生工作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学生互助队伍)为核心的资助工作体系,进一步拓宽“资助育人”渠道,关注困难学生的身心动态,完善困难学生的信息收集过程,优化贫困认定的模式与方法,发掘资助帮扶工作的深层影响。

近三年,学院坚持推进“全人教育”,培养学生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肯定,多次在“21世纪杯”“国才杯”“全国高校俄语大赛”“全国高校德育配音大赛”等比赛中斩获殊荣,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