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学校董小玉教授从人文之思、价值之辩、文化之魅三个维度,对2023年高考新课标II卷的作文题进行了剖析点评。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董小玉教授点评:
作文材料很简短,但立意却很鲜明,既回归了学生成长的真实生活情境,避开了宏大叙事命题的价值取向,让考生能够从自身成长的经历、独特的生命体验切入“小我”的情怀与思考,引导学生关注个体的“精神成长”与“存在之思”;又折射出当下多元的社会文化氛围,为考生提供了时代之问与理性思辨的广阔空间,导向“大我”的深度与厚度。这一作文命题充分彰显了“人文与思辨”色彩,既便于直观形象地抒发,又可作深邃的思辨论证。要使写作出彩,须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既能深潜自我生活空间,又能窥视文化传承和时代变革,充分发掘材料背后潜藏的人文之思、价值之辨与文化之魅,促成微观个体与宏观结构的彼此相遇。
人文之思:治愈生命,重建心灵
针对命题材料,考生可以“照着说”“接着说”“联系实际去说”“安静与成长”的话题,这需要回归青少年生命立场,避免成人视角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捆绑,跳脱力不从心的拙劣图解与“题云亦云”。这一维度的命意以浓厚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不安静”因素及其影响,揭示波澜不惊而暗潮汹涌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倡导在安静中蓄力,去寻找成长的内驱力:好奇心、想象力、审美感知与创造等,回归生命本真与成长正途,铸就自己的精神家园,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这对于和谐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之辩:动静相宜,彰显理趣
好的作文命题承担着“镜”与“灯”的双重功效,既映照出时代真实现状,又如灯启发在思辨中实现价值引领。这一材料命题既如镜子照出了“鸡娃”“内卷”“网红”“娱乐至死”等时代喧嚣,又指引学生以此为灯,去探照和思索时代文化的价值冲突,并从中砥砺思维、明晰判断。这就意味着,写作时需要从对个人存在的思考过渡到对社会发展的思考,超越众俗眼光,基于思辨立场的有效说理,如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静有度的辩证哲思进行深度阐释,彰显理趣;还可立足时代之弊进行鞭策与矫正,在文化多元现象背后的价值张力中进行入情入理的价值引导,超越熟悉的过去和现在,设计走向理想未来的途径与路径。
文化之魅:精神底蕴,润物无声
这一命题在更深层次上蕴含着高考作文命题的文化逻辑——遵循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当代文化、以人为本文化的思路。荡开来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确认与“润物细无声”文化价值理念传递。静,自古为圣人所推崇,不仅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是一份中国人的文化印记。《菜根谭》有语:“扫事境之尘氛,忘心境之芥蒂。”妄消空山有风月,心静闹市无喧嚣。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凡此种种,均可搭建起学生在厚重优秀历史文化中的血脉关联,探明“静”的精神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发展与时代生活中的能量释放,以此抵达传统与现代的遇合、文化与育德的化合。从这个层面来讲,这一立意关乎“教育立人”的本质,也关乎“振国兴邦”的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