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学校策划推出“卓越育人”专题报道,持续分享各学院(部)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引导广大师生以本次审核评估迎检工作为契机,踔厉笃行,奋楫争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水产学院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瞄准西部顶尖、国内一流水产科技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目标,将长江上游渔业资源保护、水产科学研究与新农科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学院现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水产养殖学和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水族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通过聚焦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和立德树人实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涵育“授人以YU”专业育人新生态
学院按照“强农兴农为己任,知农爱农为农人”的新农科人才培养要求,在全面梳理我校水产专业近40年办学育人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聚焦学生“专业兴趣”“专业素养”“正确思维”“团队协作”和“责任情怀”的培养,持续凝练实践了“授人以欲、授人以渔、授人以宇、授人以与、授人以予”的育人新理念和新举措,涵育形成了“授人以YU”为鲜明特色的水产类专业育人新生态。
注重“授人以欲”,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欲”即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水产学院通过配备学业导师、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开展专业认知实践,及时有效解答新生对专业的困惑、提升专业兴趣、激发学生专业学习主动性,推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使得“爱水产、学水产、会水产、干水产”的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事半功倍。
强化“授人以渔”,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渔”即水产类专业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给学生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提升专业素养的能力。水产学院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修订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注重学科专业的外延性和内涵性,契合新时代学科、产业与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推动课堂教学创新改革,与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建设重庆市级“川渝动物学虚拟教研室”;新增立项重庆市级教改项目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新增立项校级教改项目28项(其中重点项目7项)。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牵引一流课程和教材建设,“水生生物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为重庆市一流课程;《水产生物统计》获评重庆市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近五年公开出版《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与实训》《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新教材3部。
强调“授人以宇”,启迪学生正确思维。“宇”本义是屋檐,泛指房屋,引申为空间、风度、仪容等。学院希望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授予学生可以安身立命、置身天地的本领,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学院将“立德树人”初心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以“行业责任、耕读传家”为抓手,着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等4门课程获批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秉承“专业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专业文化,注重个性化教育,全面落实导师制,为本科生一对一配备学业导师,采取专业课与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时事问题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引领理想信念、指导学业规划。
倡导“授人以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即参与、给予、相与,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学院通过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参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习实训、专业竞赛等,凝聚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根植劳动光荣理念。水产学子组队参赛的双创竞赛,获市级以上奖励20余项。以团队身份参加全国大学生水产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获特等奖、一等奖20余项,实践育人成果丰硕。
厚植“授人以予”,涵育学生责任情怀。“予”即“我”,水产学院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立志于将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建设发展相结合,围绕“长江大保护”“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公益宣传和创新创业实践,涵育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如何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梦想”融入“伟大中国梦”中。由本科生作为核心成员的“大智若鱼——国内首创水产养殖精准饲喂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研发了国内首套水产养殖精准饲喂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献计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该项目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
集成“五互”协同育人新机制
水产学院在“授人以YU”育人生态下,本着共建共享原则,通过不同“协同育人基金”(奖学金、创新基金、竞赛基金、奖教基金、游学基金、基地建设基金)牵引,集成了“资源互补、信息互通、科技互助、工作互利、成果互享”的“五互”协同育人新机制。以此机制为保障,协同育人单位主动赠予专业教学实验器材、实验服、竞赛设施、实验讲义、实验报告册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提供优质协同育人平台,助力本科人才培养。
建成高质量校外基地,构筑产科教实践育人新体系
建成产科教协同育人基地25个,联合开展生产实习、课程实训、认知实践、创新创业等工作,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实验教学新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产学院将始终秉持“明德博学·知行合一”的院训、“以人为本、文化铸魂”的治理策略,聚焦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坚持“学科牵引,专业支撑”的办学思想,力争在“十四五”末建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在内陆渔业资源环境、生态渔业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的教学科研型学院,以德润心、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体强魄、以劳铸魂,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