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育人系列报道之十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战略引领一流专业建设,创新培育一流大国工匠


来源:教务处、电子信息科学学院   |  文字:   |  摄影: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编者按: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学校策划推出“卓越育人”专题报道,持续分享各学院(部)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引导广大师生以本次审核评估迎检工作为契机,踔厉笃行,奋楫争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于国家大数据战略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通信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融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共筑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石,通过“学研协同、学赛一体”的育人模式,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三创”理念全面融入到本科人才培养中,培育能服务于国家数字化、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能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等强国战略的大国工匠生力军。

构筑“学研协同、学赛一体”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学院践行“以本为本、创新为先”理念,以思想政治品德为引领,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以应对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与更新,满足产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面向未来发展。

“学研协同”,面向学术研究,开启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在本科学生的专业培养中,打造以巴渝学者、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等专家学者为核心的本科导学团队,坚持“兴趣为先导、启智为着力、引路为目的”,从本科低年级到本科高年级逐级分类分层,构筑起“学科专业发展史与前沿讲座”“本科新生预研项目计划”和“本科生导师制”等研学环节,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和知识能力为驱动、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和前沿学科方向研究协同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学赛一体”,面向工程实践,深化创新意识、夯实创新能力。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等专业竞赛为平台,设立“校院级-省市级-国家级三级专业竞赛机制,建立起围绕四年学习过程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体系,真正实现以专业竞赛的参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院本科生提高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打造“兴趣启迪、学为中心”的本科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

学院强化课程思政,推动“思教融合”。着眼于强调国家在本学科领域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介绍本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科研计划、国家工程等内容。

学院强化专业认同,推动“科教融合”。由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组成的教学团队研究制定了《专业导论》《专业发展史与前沿讲座》本科课程大纲,从专业历史、专业培养定位、教学安排、学习生涯规划、专业体验等多方面设计课程内容,按照“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专业前沿学科方向认知和专业工程实践训练一体化”的培养理念,开设“专业发展史与前沿讲座”和“智慧电子设计大赛”等重在“启迪”的培养环节,在学生专业意识萌芽的一年级阶段,一方面让学生认识行业背景、扩宽专业眼界;另一方面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中升华专业认知,充分着力到引导、建立和保护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专业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四年学习中做到意识先行、动力不竭。

学院在专业基础课程上坚持实用、管用、够用的原则,在专业课程中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融入当前行业最新的工程实践案例和产业应用案例,同时发挥“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环境优势,打造出重庆市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数字电路》、西南大学专业核心课程《信号与系统》等特色课程。

搭建“产教融合、供需匹配”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学院与重庆萤火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尧芯微半导体有限公司、奇安信集团、重庆国资大数据公司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依靠生产实习、实践环节让企业和学生相互了解,助益学生明晰就业方向、增强学用贯通本领,促进企业获得优质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学院与企业的双向交流合作,在“学研协同、学赛一体”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将学院人才输出与地方行业需求相适应、相匹配,推动产学研用深入融合,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培养符合产业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电子科技及通信工程人才。

强健“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学院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将教研能力与教研实绩作为基本标准,不断夯实教师队伍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学院教学团队依托教学实战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申请获批市级教改项目4项,获批校级重点教改项目2项,一般教改项目13项,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等市级和校级教改项目都圆满完成结题,其相关成果被兄弟院校采纳和推广,接待行业和兄弟院校交流 30 余次,国外高校 10 余次。

学院不断优化师资结构,现有专任教师博士比例超过95%,有海外留(访)学一年以上的达70%。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计划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人,博士生导师12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1人。在此基础上,学院打造以巴渝学者、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等专家学者为核心的本科导学团队,并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交流,开展专家学术讲座暨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上百期,以素质硬、视野宽、知识新、业务精的一流师资队伍助力本科创新人才培养。

完善“多维联动、管理规范”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保障

为规范指导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院研究出台《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新生预研项目计划”管理规范》《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章程》《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规章文件。在“学研协同”制度保障维度上,学院依托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非线性电路与智能信息处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网络与云计算安全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发挥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计算智能与信息安全研究所、非线性电路与保密通信研究所、智能感知与无线通信研究所等实验设备优势,建立了支持学院所有学生参与实践训练的“开放实验室申请制度”“仪器平台开放制度”。在“学赛一体”制度保障维度上,建立起“竞赛基金支持制度”“教练指导制”“竞赛选拔与培训制”和“行业企业参与制”等多项制度措施。同时,学院通过定期研讨、综合评价、师生座谈、走访调研等方式建立起教学培养监控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