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育人系列报道之八】食品科学学院: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夯实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来源:教务处、食品科学学院   |  文字:   |  摄影: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编者按: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学校策划推出“卓越育人”专题报道,持续分享各学院(部)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引导广大师生以本次审核评估迎检工作为契机,踔厉笃行,奋楫争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1983年西南农学院食品学系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该专业是农业部部属农业院校中率先建立的“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专业支撑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国家级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专业曾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家级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重庆市特色专业、教育部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重庆市“双一流”建设学科、西南大学“双一流”培育学科、国家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于202211月底顺利完成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查”工作。

近年来,专业扎实推进工程教育认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总的工作指导原则,以一流专业建设为中心任务,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作为主要发力点,不断改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全环节立德树人,创建全环境育人的“食品路径”

专业在学生培养的全环节开展立德树人教育。通过入学教育、专题政治思想教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及毕业教育等环节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加强和重视学生自身个人品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文明素养的塑造和养成,引导学生追求远大抱负,牢固树立起合乎时代要求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制定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配套实施方案。

专业打造多方位“食育”育人路径,将立德树人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教育各环节。制定了学生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指导制度,构建了指导体系,明确学院书记、副书记、辅导员、专职心理辅导员、学业导师、专业教师在学生立德树人教育中的责任。此外,专业定期邀请本专业优秀校友、行业专家通过认知教育、分享会、学术报告、课程授课等形式,介绍本专业相关领域的重要进展,强化学生专业责任意识培养。

“工程”“研发”“科研”能力培养并重,打造“适需型”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在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专业具备的资源条件、社会需求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等内外需求和条件的符合度。专业建立了基于OBE的课程体系,在知识结构搭建方面,除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等基础共性课程以外,专业通过设置食品文化与健康课程模块、食品科学课程模块、食品工艺学课程模块、经济管理与市场课程模块、食品创新课程模块等多角度模块课程,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未来职业发展定位,进行个性化选课,助推学生个性化培养。

本专业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实验示范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构建“(启蒙-参与-训练-实战)+引领”层递式创新意识培养模式,为学生打造递进式的、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通过系统课程体系的设计,进一步突出对学生“工程”“研发”“科研”等多方面能力的系统训练,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食品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研发技能培养方面:以《食品工艺学综合实验》和《生产实习》培养学生食品加工工艺基础;以《食品创新(科研)实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为纽带,把食品科学研究、生产过程、单元操作与食品加工整体环节有机结合。

工程技能培养方面:以《大学物理》《机械工程基础》等实验课奠定学生工程基础;以《工程制图》《工程技能训练》《金工实习》等课程训练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以《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训练学生食品工程设计能力;以《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进行食品工程实训;以《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为纽带,把食品科学和食品工程设计有机融于一体,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科研技能培养方面:以《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基础生物化学》等实验课为学生开启基础实验技能训练;以《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专业实验技能;以各类创新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实现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

“机制—平台—师资—课程”多维度发力,搭建全方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实施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为了保证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本专业实施学校、学院、专业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陆续出台、完善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同时,本专业遵循“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过程→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教学实施、效果评价顺序和持续改进闭环原则,根据学校教学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本专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

开发专业教学过程质量管理系统。专业形成“教学大纲合理性审核-教学合理性审核-命题合理性审核-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为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院教学督导组、构建“学生+教师”双向评价课程体系、探索关联课程长效协同建设机制,在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同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形成的文件和记录性档案,学院开发“专业教学过程质量管理系统”,为相关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狠抓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建设“教书”“育人”协调发展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职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中的主体作用。目前,本专业82.5%的专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历水平高;职称主要为高级职称(77.5%),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学缘结构;年龄比例合理,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已成为中坚力量(55%),为专业发展带来充足的发展后劲和活力。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去参观交流,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培训,支持教师参加校外组织的实践培训;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结合科研项目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并发挥团队作用提升教师的工程教学能力。此外,学院出台《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关于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办法》,为提升专业教师工程能力提供重要保障。近3年本专业兼职教师共计56名,分别来自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德庄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39家行业单位。兼职教师在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堂教学等多环节,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助教考核制度、教研室课程研讨等形式,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技能。近几年,专业先后有3位教学在学校教学比赛中获奖。

打造健全科学的课程体系。依托学校和学院平台,扎实推进各类课程建设,近3年,自建4门院级在线课程;获得重庆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榨菜加工工艺与设备虚拟仿真实验)、重庆市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食品加工保藏原理)、重庆市线下一流课程(食品原料贮藏学)、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食品机械与设备)等4项涵盖虚拟仿真、在线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示范案例等多层面的重庆市一流课程,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课程资源。

“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有机融合,构建多层次课外实践育人体系

以学院“科学兴趣俱乐部群”为突破点,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依托学院“焙烤”“啤酒酿造”和“肉品加工”三个科学兴趣俱乐部,为学生搭建以学生兴趣为纽带,以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为基础的实践平台,为学生实践、创作和自主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一种途径。近几年,专业学生通过参与建党百年生日蛋糕、中秋月饼、端午粽子等特色食品研发和制作,以及食品博览会等活动,提升了专业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以各类行业大赛为抓手,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专业以百超杯、含弘杯、互联网+、“萌番姬杯”国际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食品专业工程实践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天博食品创意大赛等各类大赛以及国创-市创-院创等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在多项赛事中斩获佳绩。

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本专业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保证学生的毕业实习质量,目前专业已与24家食品企业或行业监管/检验/研究院所等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建立了西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仅为本科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所,还在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深入理解课堂知识,实现知识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复杂问题识别、表达和解决中的应用提供重要平台。

创新驱动,以“百超”创新班为着力点,助力学生创新素质提升

百超创新实验班秉承“严谨求实,锐意创新”的指导思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专业充分发挥创新班的引领示范作用。近3年,创新班学生在Food Chemistry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各类竞赛获奖近百人次,目前在校生主持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4项。此外,2018级和2019级“百超”创新班均获得2022重庆市先进班集体称号。

尽管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创新班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但凭借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和学科评估的驱动,相信未来专业将在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将会取得更多成绩,为中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