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23个中国记者节当天,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
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6件作品获本届中国新闻奖。学校档案馆副馆长、北碚区作协副主席郑劲松发表在《重庆日报》副刊的作品《回忆已长成纪念的森林》榜上有名,喜获副刊类三等奖。

据悉,全国376件获奖作品中包括特别奖3件、一等奖72件、二等奖116件、三等奖185件,涵盖消息、评论、通讯、新闻专题、副刊作品、新闻摄影、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专栏、系列报道、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融合报道等20大类。其中的副刊作品类竞争十分激烈,一二三等奖各一二三篇,总计6篇。郑劲松获奖作品是缅怀西南大学杰出校友袁隆平院士的特写,创作于袁老去世第三天的5月24日深夜,2021年6月2日发表于《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受到广泛关注和转发。

郑劲松曾在学校宣传部门工作多年,参加过袁隆平多次回母校的接待和宣传报道,还曾两次前往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采访袁老,对袁老感情颇深,他调到档案馆工作后,又挖掘整理了袁老等不少校友的档案文献资料。袁老去世后一年多时间里,郑劲松应各种媒体之约,写作怀念和追思诗文已近10篇,这篇《回忆已长成纪念的森林》由《重庆日报》推荐,经评选获得了2021年的重庆新闻奖,随后经过多轮严格评选,进入中国新闻奖副刊类15篇入围作品,最后通过终评,荣膺第32届中国新闻奖。
该作品还被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选入其主办的《中国副刊》“2021年度副刊精品展示”专题,并作为第一篇展示作品在今年国庆节推出。
据悉,这也是重庆日报创办70周年来,第二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副刊类作品奖。评审专家认为,该作品的作者作为袁隆平的校友,全篇情感深沉真切,行文却又冷静、克制、内敛,以“这世界真安静,因为他”开篇,反衬袁隆平去世在社会的巨大影响,以及对人们和作者带来的极大情感波澜。作为一篇特写,作品选材精当、深邃,作者以自身的亲历,主要捕捉了“可怕的预感”“窗外的细雨”和朋友圈的“泪目”、十几年前袁隆平回母校时师生自发冒雨迎接、袁隆平夜游南山被游客认出主动让出“C”位、留在学校档案馆的密码箱等回忆性感人瞬间,从一个个小切口表现人民群众对这位“人民科学家”的无比爱戴,以“诗出侧面”的手法表现了袁隆平朴实无华、乐观向上的精神形象。全文真实自然,感人至深,充盈着真切、温婉、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