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学校“双一流”团队助力偏远山区早期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  文字:刘新吾   |  摄影: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1017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以《西南大学“双一流”团队助力偏远山区早期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聚焦学校教育学团队助力偏远山区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科研成果,该阶段性成果体现了新时代中国西部偏远山区教育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绩,并对进一步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强西部偏远地区儿童早期教育提出宝贵建议。原文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早期儿童教育,西部偏远山区早期儿童教育是从源头上贯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

西南大学教育学“双一流”团队,依托2021年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批准的重大计划,将对西部偏远山区3000名孕妈、0-3岁、3-30岁的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进行追踪研究。

通过对这些儿童的评估分析,我们发现新时代非凡十年建设发展所取得的进步十分显著,脱贫攻坚战略带给西部偏远山区的变化特别是早期儿童养育的变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目前,运动能力滞后的儿童百分比为4.77%,相比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5年前评估的秦巴山区、中部平原地区、农村安置社区和城市移民社区的同年龄儿童运动滞后比低25%,这表明近五年“两不愁三保障”的精准扶贫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儿童营养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本次儿童语言发育滞后百分比为31.26%,比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5年前评估的四个区域的同龄儿童语言发育滞后百分比低20%。这表明,民族地区开展的普通话推广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然而,本次部分地区儿童的认知能力与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有待提高,与教育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距离。

到目前为止,团队已入户对我国西部重庆市合川区、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滇西边疆民族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共计721名儿童进行了认知、语言、运动、社会情感发展评估以及儿童成长环境基线调查。这些儿童年龄均为2-3岁半。此外,团队还对以上三区县部分儿童的脑神经发育情况,进行了核磁共振脑成像、近红外脑成像以及脑电测试。团队结合以上数据与孕检儿保数据,对儿童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已将儿童发展评估报告及建议反馈给了家长及当地行政部门。

据悉,专家团队提出偏远山区早期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重要建议:要加大儿童早期发展重要性的科普与宣传,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早期儿童教育,同时国家投入GDP的0.1%用于欠发达地区0-3岁儿童早期发展,这将惠及1900万儿童;要建立早期儿童发展中心,对儿童的营养、健康、家长培训等进行政策干预;要建立儿童早期服务的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建立由县卫健局、发展改革局、教育体育局、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同时,要提高对早教师资培养的重视度,培养社会急需的早教人才,加强政府与早教机构的合作,共同建设高质量的早教教研与实践基地;积极落实妇幼健康信息统计制度,提高孕检、儿保参检率,对筛查出问题的及时干预;政府进行试点、推广,将儿童早期脑发育、脑健康检查,以及脑功能开发、教育、养育干预纳入《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等国家发展战略。

 

扩展阅读: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