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暨“抗战大迁徙实录丛书”新书发布座谈会在学校召开


来源:   |  文字:   |  摄影: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8月31日上午,由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南大学、重庆市历史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暨‘抗战大迁徙实录丛书’新书发布座谈会”在学校举行。会议由学校历史文化学院负责人主持,学校党委副书记潘洵、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潘勇、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董事长兼社长刘东风分别致辞。来自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南大学、重庆市历史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座谈会。

潘洵在致辞中对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给予丛书编写出版的社会各界表示由衷感谢。潘洵就西南大学致力于抗日战争史、特别是抗战大后方史的研究进行介绍,重点说明了丛书的缘起与编撰历程。潘洵强调,深入开展抗日战争史的学术研究,需要我们坚持习近平总书记 “总体研究要深、专题研究要细”的要求,在研究视角上,更加注重宏观视野与本体突破;在研究资料上,更加注重新史料发掘和深度解读;在研究取向上,更加注重在地化的现实关怀。潘洵表示,要不断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不断推进抗日战争史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不断推出时代需要的学术精品力作。 

潘勇对座谈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他谈到,丛书的出版充分体现了重庆史学界的责任和担当,重庆作为全民抗战的大后方,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重庆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对这段历史进行研究发掘,整理出版,对控诉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暴行,讴歌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与顽强毅力,形成了新的佐证。

周勇总结了2005年以来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他指出,历史学的功能在于“存史、资政、育人”。如何让小众的学术成果变成大众的社会成果,如何让枯燥的论文著作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畅销产品,这是学界学人需要思考并为之努力的。丛书正是定位于通俗学术作品,可填补十五年来大后方研究和建设成果之缺。

交流发言环节,丛书各卷编者唐润明研究员、刘志英教授、张守广教授、赵国壮教授、郭川副教授、王兆辉副研究员分别发言,着重分享了编写过程中的经历,以及所负责各卷的主要内容。随后徐光煦研究员、常云平教授、张瑾教授、黄晓东研究员、唐伯友研究员作为点评专家分别发言,点评中各位专家对丛书的编辑出版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会议最后,刘东凤代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向重庆市图书馆、西南大学图书馆、历史文化学院资料室、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资料室赠送图书。

据悉,“抗战大迁徙实录丛书”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与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推出。自2013年开始策划实施至今,历经多次修改终得面世。丛书共分为六卷,皆由长期从事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研究的学者撰写,力图以学术视野,通俗性的文字,并辅以生动的图片,全景式展现抗战大迁徙过程中那些颠沛流离的生活,可歌可泣的事迹与不屈不挠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