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 驻欧盟使团教育文化处召开视频会议,对学校与欧盟合作情况,特别是“伊拉斯谟+”(Erasmus+)项目、国别区域研究等内容进行调研。驻欧盟使团教育文化处公使衔参赞车伟民、二等秘书胡毅,学校国际处、社科处、西民中心有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相关专家学者等参加会议。

国际处负责人简要介绍学校国际化发展、与欧盟合作项目及国别区域研究等情况。
学校么加利教授等5位主持“伊拉斯谟+”项目的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项目申报、研究方向、进展和成果、项目特点等情况,提出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希望能继续得到教育部、欧盟使团教育文化处和学校统筹指导支持,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
车伟民一一回应专家们提出的问题,重点介绍了驻欧盟教育文化处工作内容、欧盟在欧盟国家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以及中欧教育交流等情况。车伟民指出,学校参与的欧盟项目对国家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并八点希望:一是希望学校将与欧盟的合作项目提升到国家层面,争取把研究成果纳入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教育领域合作成果清单。二是鼓励学校整合资源,建立欧盟研究中心,开展欧盟让·莫内教席和让·莫内课堂等项目,深化与欧盟合作。三是积极向国内兄弟院校分享申请欧盟项目的程序和经验。四是欢迎学校参加将于1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五次会议”教育平台会。五是将欧盟项目纳入到教育部认可的项目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六是把匹配度较高欧盟项目与教育部的研究项目有效结合,以获得更多的支持。七是跟其他参加欧盟项目的国内高校增进交流,拓宽项目申请渠道。八是把项目研究成果发送给驻欧盟使团,提升学校影响力。
学校向车伟民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由衷感谢,将逐条落实八点希望,继续梳理学校与欧盟合作成果,加强与欧盟使团的联系,更好推动学校与欧盟的合作,助推学校国际化发展和“双一流”建设。
据悉,“伊拉斯谟” 计划(Erasmus)是由欧盟资助的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合作奖学金项目。自2014年起,欧盟启动“伊拉斯谟+” 计划,首次将交流拓展到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旨在促进欧盟国家与第三世界高等学校之间学生、研究人员和教师的交流,推动欧洲与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以促进人才、知识以及技能等方面的交流。该计划以审批严格,立项率低、管理规范、资助力度大,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
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与欧洲国家高水平大学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学校拥有5个在研的“伊拉斯谟+”高等教育能力建设项目和2个“伊拉斯谟+”师生交流项目。其中,由教育学部教授、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么加利作为首席专家领衔申报的课题“以课程开发与教师培训促进中国全纳教育发展”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由中方担任牵头高校(Coordinating Institution)的“伊拉斯谟+”高等教育能力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