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坚持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两手抓”,创新工作方法,做细做实国家及重庆市基金项目申报、组织院内外专家针对申报书一对一诊断,学院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质量进一步提升。同时,坚持项目申报和科学研究同步推进,积极争取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成果。根据最新初步统计,学院2019年至今在电子信息领域著名的IEEE Transactions系列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李传东教授团队十多年来致力于脉冲微分系统的理论研究,在时变脉冲系统和边界脉冲系统的研究中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积极探索脉冲神经网络的生物合理性与生物可解释性,寻求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感知—学习—决策神经网络算法的理论根据,并以此构建支持具有多尺度生物合理性的大规模类脑脉冲神经网络框架。团队成员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等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国际知名期刊以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学术论文9篇。
刘光远教授、温万惠教授团队为解决实时焦虑监测的问题,突破可穿戴健康监测中的情感识别准确性瓶颈,探索出基于自主神经生理模式识别的实时焦虑监测系统,以实现可穿戴健康监测中的负情绪准确识别,推动情感生理模式识别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可穿戴健康监测应用。近期又以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合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情感计算领域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1篇。
廖晓峰教授团队一直从事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针对区块链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严重限制了现实世界参与者的匿名性,从而导致参与者的隐私泄露问题。提出了一种匿名的区块链外小额支付方案(AOM)。推动加密技术在区块链领域的发展。并提出一种安全有效的数据挖掘外包(SecEDMO)方案,用于云计算模式下联合数据库上关联规则挖掘的安全外包,推动了隐私保护在云计算中的发展。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等国际知名期刊以学院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发表论文7篇。
郭松涛教授团队一直从事高能效网络资源分配和流调度研究,以移动边缘网络、移动云计算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移动自组织网络为载体,以提高网络可靠性和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开展面向移动边缘网络的资源优化和合作计算、移动云计算的资源分配与流调度、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的资源分配、无线自组织网络的最优跨层资源分配四个方面的工作,取得很多成果,与纽约州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空军工程大学等合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以学院为6篇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发表文章共9篇。
何兴教授团队在智能微电网和信号重构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的进展。团队设计了一系列集中式和分布式神经动力学优化算法,为复杂微电网优化问题的求解提供了新思路,并将部分算法应用于企业合作。针对广义噪声、脉冲噪声条件下的稀疏信号重构问题,基于光滑逼近技术对函数进行有效地逼近,并结合原对偶算法的思想,动态的调整惩罚参数输出,有效解决了非光滑与导数非-Lipschitz的难题,同时提升重构稀疏信号的最终精度。以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为论文第一单位在控制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著名期刊发表论文5篇。
李华青教授团队针对大数据统计学习、智能电网经济运行、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融合等人工智能领域中关键科学问题,突破传统优化理论对网络节点计算性能要求过高的限制,在保证系统功能性的同时,有效提升运行效率并降低节点功耗,提高系统计算性能,延长网络生存周期。丰富和发展分布式优化理论与方法,拓展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范畴。近期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卡塔尔分校合作,以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ver Network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文章4篇。
张远教授团队在基于智能手机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利用医学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了实时性完全无创血糖监测,真正体现移动医疗、居家康养的便携性、低成本的目的。该课题与帝国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南非西开普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合作,近期以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中科院一区)期刊在线发表以学术论文,另有两项同一课题的发明专利“基于体表视频的PPG信号提取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和“基于PPG信号的无创血糖监测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在实质审查期,未来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产业化前景。
王世元教授团队将Half-Quadratic(HQ)优化和加权最小二乘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误差的高阶统计量和低阶统计量,探索出一系列新的自适应滤波方法,推动了自适应滤波技术在系统辨识、混沌序列预测和信道均衡等领域的发展。团队中的王世元老师和钱国兵老师近期与香港城市大学以及西澳大学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等国际著名期刊以学院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发表文章3篇。
解宜原教授团队为解决传统神经网络计算效率低、能耗大等问题,突破电子技术对神经网络的限制,结合硅光子技术速度快、功耗低、并行性等优点,探索出了支持全光神经网络的光学计算模型、构建光学神经网络计算系统。近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IEEE/OSA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以学院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发表论文3篇。
学院一贯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同步推进,取得突出成效,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总体居于较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量多质优,这些成果有效推动学院学科发展,大大提升了学科实力以及在业界和社会的影响力。学院主体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在2019年10月30日正式发布的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上位居第61名。同时学院也为学校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学校计算机科学进入2020U.S.News全球最佳大学学科排名“中国内地计算机科学48强高校名单”,并且位居第3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