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学院袁道先院士、蒋勇军教授研究团队一周连发三篇SCI一区论文


来源:地理科学学院   |  文字:   |  摄影: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3月23、24日国际著名水文学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 (TOP期刊)在线发表了学校地理科学学院、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吕玉香、博士后曹敏的最新科研成果,作者导师袁道先院士,合作导师蒋勇军教授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3月25日环境学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TOP期刊) 在线发表张远瞩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

吕玉香将隧道建设对岩溶区水文生态与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综述指出隧道建设对岩溶地区的水文生态与环境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区域水资源和生态安全面临挑战。隧道排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从而破坏含水层结构、改变水资源分布格局和地下水流场,甚至引发地质灾害,岩溶水循环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也受到影响。隧道建设也使岩溶区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侵蚀速度、植物生理生态过程和生长速率,甚至植物群落的组成都在逐渐发生变化。但由于岩溶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观测资料有限,对此研究甚少。预计未来全球隧道建设的水文生态与环境效应的调查和研究将迅速增加。该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2306)、重庆市院士专项基金(CSTC2017jcyj-ysxX0004)的支持下完成。

岩溶地区土层浅,特殊的水文地质结构容易造成缺水的局面,植物也更容易遭受干旱胁迫。隧道建设往往加剧了这种干旱的程度,而目前基于隧道修建对岩溶生态的影响和评估并不多。曹敏对比分析隧道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旱季和雨季土壤水分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变化,结果证明雨季和旱季植被水分利用的来源和策略不一样,隧道建设导致的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的差异可以达到季节变化的幅度。这说明提高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有助于缓解植物面临的干旱胁迫状况,从而为解决岩溶区植被面临的干旱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该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2306)、重庆市院士专项基金(CSTC2017jcyj-ysxX0004, CSTC2018jcyj-yszx0013)、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专项基金(XDJK2020C013)、重庆市岩溶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性课题项目(Cqk201701) 支持下完成。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流量、输入硫酸、硝酸溶解碳酸盐岩,增加岩溶区溶解无机碳(DIC)通量,但各种人类活动对此产生影响尚未厘清。张远瞩通过对自然因子相似但人类影响程度不同的两个岩溶小流域(城市和森林)的对比研究,揭示出城市流域DIC通量是森林流域的1.7倍,地下河中水化学特征和DICSO42-NO3-均有显著差异。运用SIAR模型,分析地下河中SO42-NO3-来源,量化参与溶蚀碳酸盐岩的不同来源的硫酸和硝酸,计算出地下河中碳酸、硫酸、硝酸溶蚀碳酸盐岩产生的DIC通量在城市流域为67.5%, 26.0%  6.5%,而在森林流域为93.3%, 3.4%  3.3%。人类活动影响下城市、森林流域使DIC通量增加了24%和5.8%。人类活动增加的DIC通量主要来源于大气酸沉降(特别是S沉降)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在两个流域中均占人类增加的DIC通量的64%,其次是污水(包括粪便)和化肥中N的硝化作用产生的硝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另外,人类活动增加的DIC通量在两流域都表现为雨季(5-10月,>83%)远远大于旱季。因此,在全球碳循环评估中应该认真考虑人类活动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影响。该研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2306)、重庆市院士专项基金(CSTC2018jcyj-yszx0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977333), 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专项基金(SWU117055)、留学基金委员会项目(201908505028 共同支持完成。

论文在线发表链接为: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0.124891

论文在线发表链接为: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0.124895

论文在线发表链接为: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3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