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系列报道之一百一十二】外媒报道:心理战“疫”?丨抗疫期,维护儿童心理健康“五要点”


来源:重庆教育   |  文字:   |  摄影: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这段时间家长和孩子们都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居家自我防护。长时间不能外出,居于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孩子们难免感到无聊、烦躁、不安,甚至愤怒。除了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孩子的居家生活,家长们还需要做些什么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提升心理安全感呢?我们总结了五要点

一、科学地向儿童传递疫情信息

在这段时期,适量地让孩子了解一些疫情信息,做好科普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家长们要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向他们传递相关信息,如:

让儿童适量地接触疫情信息。这是因为如果儿童长时间的暴露于疫情信息之中,不仅不能增加儿童对疫情的了解,反而会增加儿童的不安与焦虑。

尽可能地给孩子传递积极正向的信息。如,全国各地的医生都去疫情最重的地方支援,帮助那里生病的人。这些积极正向的信息有助于增加儿童的安全感,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

即使家长要想孩子传递一些不太好的事实消息时,那也请家长在讲述事实的同时,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疑似病例要被隔离,那人们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让他们在隔离期间感受好一些?

不可取的做法包括:给孩子传递过于惨烈的信息;能诱发过多伤痛情绪的图片、视频等;长时间地让孩子主动或被动接受疫情信息(如家长不停地在儿童面前讨论疫情)。

在此,我们推荐亲子游戏今日播报

游戏目的:

帮助儿童了解疫情信息。

操作流程:

家长和孩子扮演主播观众

主播播报新闻,如: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的第一则新闻,在××家庭中,因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待在家里,所以被评为最遵守纪律家庭。第二则新闻,科学家发现导致疫情的坏细菌新型冠状病毒可能藏在唾沫中、粪便中和物品表面,建议大家不乱摸、勤洗手、多清洁。

观众提问。如:请主播演示洗手的步骤。

二、做孩子情绪的稳定器

受到疫情和长期居家不能外出的影响,儿童的情绪难免会受到波动,这是非常正常的。此时请家长们做好孩子情绪的稳定器。

家长们要先关照好自己,这样才能用更稳定的状态来关照孩子和家人。

家长要避免将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如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谈及今天新增病人又有上前例,太恐怖了/完了,完了,这样下去要出大问题,这可能会引发儿童的不安,儿童们会不由自主的担心这个世界不安全/我的安全能不能得到保证

家长要敏锐地觉察孩子的情绪,向孩子反馈他们的情绪和耐心地安抚孩子的消极情绪(如烦躁、不安、闷闷不乐、内疚、自责等)。

三、引导儿童作息规律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稳定、规律的生活可以给儿童带来安全感;这对维护儿童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家长们可以:

引导孩子有规律的生活,如起床、睡觉、三餐、游戏和学习。

每天带领孩子一起做一两件简单易行但是有趣的事情,如每天晚餐之后安排一些棋类活动、探索活动等游戏。

避免孩子长时间的使用电子设备。

四、尊重孩子的独处需求和联结需求

每个孩子都有想独处一会的需求,也有想和家长一起玩耍的需求。当儿童独处时,家长不要干扰、打断、“指导”他们的独处。同时还要满足儿童与他人联结的需求;家长和孩子每天可以安排一段欢乐亲子时光,如亲子运动会、亲子电影、棋牌游戏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联结。

五、适量运动

因长时间的呆在家里,空间局限;儿童很容易产生烦闷的情绪;而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很好的宣泄孩子的情绪,还能强身健体和增强免疫力。居家运动可以尽可能设置得有趣味性,可以全家参与,如:家庭运动闯关大赛。在这个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可以利用家里的各种物件(沙发垫、椅子、盆子、桶等)来设置障碍,不同障碍对应不同的难度的运动要求(如原地跑、爬行、波比跳、俯卧撑等),比赛家庭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成功挑战障碍的数量。

作者丨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抗击新冠肺炎心理科普专家团队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