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系列报道之八十六】外媒报道:专家建议心理危机应急干预成为抗疫重要环节


来源:新华网   |  文字:   |  摄影: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20200210 20:34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210日电(王龙博)如果能及时开展一些心理干预,就能减少此后产生更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西南大学心理咨询应用与研究中心主任史慧颖日前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心理应急干预应该成为当下抗击疫情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指定的心理危机应急干预指导原则中,明确将心理可能受影响人群划分为四个级别:其中第一级人群为确诊的患者以及一线的工作人员等,第二级人群主要包括疑似患者、发热病人等,第三级人群为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家属,第四级人群为普通市民。

史慧颖表示,从目前观察来看,当前市民最大的心理问题来自于对疫情的恐慌,长期居家不出产生的焦虑,以及部分人群会出现自责等心理。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这叫做正常人在非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突发的疫情影响面广,对人的心理冲击特别大,因此产生了焦虑、心慌、害怕、内疚、发怒等属于应激反应的情绪。

史慧颖表示,认知正常化应该成为当前心理干预的重要内容。要让心理受影响的人群慢慢卸下心理负担,意识到自身出现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同时鼓励人们向周围人表达自身的紧张,通过倾诉寻求在心理上的社会支持。此外,也应鼓励人们通过网络等途径学习、练习一些放松的小技巧。

 “对于不同人群,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案。史慧颖表示,对于在一线工作的助人者,在帮助他们正常化看待所面对事务的同时,社会各界还应积极给予人文关怀。对于包括患者和普通市民在内的被助者,在帮助他们接纳自己当下的一些情绪反应之后,鼓励他们自己疏导自己的情绪,积极科学的对待疫情,配合国家的一些防控措施。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各级的心理救助热线,社会各界应该鼓励心理受影响人群通过拨打热线接受专业心理干预,来实现心理调节。史慧颖表示,良好的心理状态短期内有利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长期来看也有助于社会治理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