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啃书·琢书·悦书——写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

春风花草香,读书正当时。书法家颜真卿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作家池莉说,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在明媚灿烂的春天里,怎能没有和煦的阳光普照呢?一年之中,春天最好,世界洗去灰色,渐渐丰富起来。在这个时节,读书能让我们和世界一起丰盈、蓬勃、舒展与成长。今天,我想围绕啃书、琢书、悦书三个关键词来谈谈读书。



首先,读书须有“啃”的精神。啃,方能嚼碎硬骨头、深入肌里、得其精髓。现如今,市面上充斥着太多肤浅的文字,虽然毫不费力就能“读懂”,但往往没有多大思想价值。阅读应该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挑战与思想举重,唯有下足“啃”的功夫,扛得住压在纸背的沉重,才算是进入真正的读书生活,才能获得辽阔空间和漫长时间的浇灌和滋养,才能接通历史上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穿越千年,让思想历经千山万水,收获心灵的灿烂星河、生命的层层蕴意。如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诗是作者里程碑式的作品。“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抒写未来世界的启示。“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身自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不要抛弃你的爱与希望”“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文中饱含哲理的诗句值得细细地“啃读”。

其次,读书要有“琢”的艺术。《诗经·尔雅》有言:“玉不琢,不成器。”琢书,有三重意味:一是“琢”出应读之书。林语堂说:“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当然,最上流的书必须读,因为好书如天籁,引领你走进精神天堂;二是“琢”出思想与思考。读书不仅要习得“专业技能”,更要养成高远的“学术志向”,要学会向书发问,开启学术慧眼;三是“琢”出意趣与情趣。李清照“枕上诗书闲处好”的闲雅自得;金圣叹“雪夜闭门读禁书”的酣畅快意,令人神往。梁启超曾说过,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好书的味道自然也要自己去琢磨品味。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里边提到的二十四种诗歌风格: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这些既是对作品艺术风格的概括,也可以看做是对人物个性、品格的勾勒,是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典籍,每一种风格都值得我们去琢磨其艺术特色。


 

第三,读书需有“悦”的境界。陈平原说,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全凭个人兴趣的“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样的“读书”,方称得上“风景”。任何时候,花园里、草坪上、阳光下的阅读场景总是令人怦然心动!“悦”的甜头能让读书如同吃甘蔗,渐入佳境;“悦”的滋味使人能聚精会神、鼓起勇气往里钻;“悦”的境界带我们冲破狭隘,获得最高雅的“嗜好”,并在阅读中为自己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走向责任与担当、豁达与开朗、健康与快乐,形成一种眼界、一种志向,一种襟怀。如我在读哈佛大学海伦·文德勒的《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一书时,心情非常愉悦。文德勒这位“力量型的诗歌读者”,用激情与解剖刀对狄金森的诗歌进行了精准的评论。“这些评论见多识广,时而诙谐幽默,时而深思熟虑,而且果断易懂”,它聚焦于一位诗人,既是一部作品选,又是一部评论集。150首狄金森的诗与阅读每首诗的短评一起出现,这种深度解读是它力量的源泉。狄金森是一位封闭的诗人,如同开在寂静之地的空谷幽兰,内心却饱含激情的火花。她从25岁起拒绝社交,终身未婚,写下了1700多首诗歌,凸显着诗人精神时空的广阔与丰盛。狄金森曾说:“烟雾与光,人与虚幻,我与世界。请记住,我曾经来过。”在匆忙的现代社会中,文德勒轻唤我们放慢脚步欣赏美,徜徉于狄金森的奇异空间和美妙诗境中,让心灵得到诗性滋润,变得丰满而细腻、愉悦而灵动。

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体会漫卷云舒、洗涤情怀的快乐,让我们一起在闪光的青春岁月共沐书香,“悦”读越美。愿我们以书为翼,海阔天空,欢快翱翔!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