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暑假是科研工作攻坚克难、实现跃升的黄金时期,学校各研究团队正抢抓时间机遇,聚焦科技前沿,铆足干劲潜心研究,力求取得更多创新突破,奋力跑出科研攻关暑期“加速度”,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学校推出“暑期科研‘加速度’”系列报道,将实时呈现学校师生暑期聚力科技创新、推进科研攀登跃升的昂扬风貌和丰硕成果,彰显学校持续深化有组织科研,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姿态、新进展、新成效。敬请关注!
日前,经济管理学院徐亚东副教授与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后林进龙、西南大学商贸学院张应良教授共同撰写的论文《农村生产性老龄化:理论阐释、现实约束与优化路径》在《中国农村经济》2025年第7期公开发表。研究系统分析了农村生产性老龄化的理论逻辑、现实约束与优化路径,对于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但并非纯粹的负担人口,他们靠自己辛勤劳作获得收入,持续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研究团队经过调研与分析,提出“农村生产性老龄化”这一概念,并借此审视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问题。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揭示了农村社会自古以来所秉持的积极老龄观,以及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展现的经济韧性和自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作为一项战略倡议,对如何应对老龄化和促进小农经济发展的重新审视,旨在为积极应对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分析了在具体实践中制约农村老龄人口参与生产性活动的因素。研究认为:为有效应对农村生产性老龄化,需提高农村老龄人口的健康水平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增强其社会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优化土地产权交易方式,全方位实现“愿耕者有其田”;创设并组织农村社会经济活动,拓展农村老龄人口社会参与机会;破除身份歧视和年龄歧视,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农村社会;推进农村生产性老龄化的制度联动改革,提高政策包容性。
研究界定了农村生产性老龄化的科学内涵,并论证其实现条件和理论价值,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也为分析老龄化问题提供学理支撑。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4FJYB058)、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24BS072)及西南大学 2035 先导计划资助。
扩展阅读: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