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看板
学术看板

【含弘讲坛】汉语史研究对历史语用学的理论意义


来源:外国语学院   |  文字:杨坤
编辑: 刘晓琪   |  审核:田丽

题 目:【含弘讲坛】汉语史研究对历史语用学的理论意义

时 间:10月18日(星期五)10:00

主讲人:龙海平

地 点:外国语学院903

主办单位:

主讲人简介:题 目:汉语史研究对历史语用学的理论意义时 间:10月18日(星期五)10:00主讲人:龙海平地 点:外国语学院903主办单位:外国语学院主讲人简介:龙海平,中山大学语言学教授、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洪堡资深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法化、类型学和话语语法。获得吕叔湘语言学奖二等奖、广东省哲社科论文类二等奖等科研奖项。讲座简介:近年来,Bernd Heine、Elizabeth Closs Traugott、Laurel J. Brinton、Maj-Britt Mosegaard Ha...

讲座简介:

题 目:汉语史研究对历史语用学的理论意义

时 间:10月18日(星期五)10:00

主讲人:龙海平

地 点:外国语学院903

主办单位:外国语学院

主讲人简介:

龙海平,中山大学语言学教授、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洪堡资深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法化、类型学和话语语法。获得吕叔湘语言学奖二等奖、广东省哲社科论文类二等奖等科研奖项。

讲座简介:

近年来,Bernd Heine、Elizabeth Closs Traugott、Laurel J. Brinton、Maj-Britt Mosegaard Hansen、Alexander Haselow等学者在历史语用学领域皆有新思考。问题是相近的问题(话语成分的形成路径问题),为什么几位研究者的发现却大相径庭?讲座基于汉语史研究成果提出以语义为中心的话语语法(meaning-centered discourse grammar),并且证明该理论有望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给历史语用学领域引入新的理论思考。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