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明代皇帝即位诏中的“华夷”叙述
时 间:2025年4月29日(星期二)9:00
主讲人:刘晓东
地 点:同心楼二楼会议室
主办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
主讲人简介:刘晓东,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代表性著作有《“倭寇”与明代的东亚秩序》《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明代士人生存状态研究》等。
讲座简介:
明代皇帝(天子)即位诏书的叙述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从“天命”角度展现统治“正统性”;从宗法礼制角度阐述即位“正当性”;从社稷治道角度塑造统驭内外的“合理性”。明初三帝的即位诏书虽都从“正统性”阐述了“君主华夷”的“天子”地位,但在“正当性”与“合理性”层面,却多只是“万邦”“忽爽暗昧”类的隐喻性表达。历经永乐朝的内外经营,以明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体系基本形成。洪熙、宣德等帝除了“统御华夷”的正统性宣示外,也将“四夷朝使”纳入“万民拥戴”行列,成为塑造新帝即位“正当性”的一个要素,“中外文武贤臣”也成为展现统治“合理性”的重要政治群体。土木堡之变后天顺帝的复位诏书,在“正当性”建构上,采用“六军万姓”的模糊方式,将“四夷”排除在“万民拥戴”范畴之外,并在之后逐渐定格为“宗亲、文武群臣、军民耆老”的固定化模式。这一变化是在边疆骚动的现实促动下,通过对“中原正统”核心的稳定,维系“大一统”国家建构的一种政治文化上的调适与回应。“四夷”在“正统性”与“合理性”建构层面,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政治要素。皇帝(天子)即位诏书中“华夷”叙述的变化,也反映了明代“大一统”国家建构及华夷秩序体系演变的历史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