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看板
学术看板

身份认同的符号解码与区域国别学的实践转向-以津巴布韦多维度历史与《国家公园与野生动植物法》翻译为视角


来源:外国语学院   |  文字:肖开容
编辑: 刘晓琪   |  审核:田丽

题 目:身份认同的符号解码与区域国别学的实践转向-以津巴布韦多维度历史与《国家公园与野生动植物法》翻译为视角

时 间:2025年11月6日(星期四)10:00

主讲人:曹进

地 点:弘礼楼(第5教学楼)706教室

主办单位:外国语学院

主讲人简介:曹进,甘肃省教学名师,西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英语文学通识》负责人。西北师范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院系联盟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专委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专委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服务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研究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研究专委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先后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

讲座简介:

区域国别学的深度研究不仅需要理论建构与文献梳理,更需通过对研究对象身份认同符号的在地解码,实现从“文本认知”到“实践共情”的跨越。本文以社会身份理论为分析工具,串联津巴布韦的国家历史、民族演进、语言变迁、大津巴布韦遗址的象征意义,聚焦“Zimbabwe”词源本义、“trophy”的文化语义、“ivory”与“tusk”的语境差异,以《国家公园与野生动植物法》的准确翻译为实证案例,揭示区域国别研究中“符号—身份—实践”的内在关联。研究表明,只有走出文献壁垒,深入当地社会,与研究对象建立意义共享的沟通,才能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深度理解,为区域国别学的“落地性”研究提供方法论启示。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