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聚焦“双一流”建设,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党的建设、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合作、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生动书写了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西大篇章。近日,学校推出“献礼党代会”系列报道,将全面展示近年来学校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发展成果,以实实在在的成绩成效,为即将召开的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献礼,敬请关注!
自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通过深化大类培养改革、实施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建立“2+2+N”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特色专业学位培养体系,进一步彰显学校教师教育和农科科技办学特色,构建形成“铸魂赋能引领、以本为本强基、战略需求贯通”的人才培养格局,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2个,19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9月,党委书记张卫国为2024级本科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2024年9月,校长王进军为2024级研究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2023年7月,学校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23年7月,学校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聚焦铸魂赋能,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施“311”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建成“1+6+6+N”思政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和育人实效,入选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大力推进“新学工”建设,成立5个学工治理共同体,完善“系统化设计、清单化管理、协同化联动、范式化操作”工作机制。聚焦队伍成长动能,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实施专兼跨选聘、引领力提升、有组织科研三项行动,构建大学习、大比武、大调研、大走访、大展示“五位一体”培养体系。优化“五育并举”精准育人供给,常态化组织开展思想引领、学风建设、强体健心、审美浸润、劳动实践等育人活动,大力实施本科生升学深造行动计划,深化推进“贯通式”心理育人和“融入式”资助育人。聚焦园区育人功能,大力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构建组织覆盖、机制牵引、平台支撑、内容供给“四位一体”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新范式,获教育部优秀案例成果3项。

学校每年举办“荣耀青春”优秀学生星光盛典。

学校立足学科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生产实践。
坚持“以本为本”,夯实本科高质量根基
强化“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深入实施一流本科教育“620”计划,统筹推进“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推进传统专业交叉融合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提质,全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关停并转37个传统专业,新增13个战略急需专业。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专业认证理念,以“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为核心,持续优化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之间的矩阵支撑。秉持“厚基础、强素质、扬个性、求创新”的育人理念,优化“2+2+N”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3个省级基础学科示范基地通过验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科交叉,培育“智慧农业”“文明交流互鉴”等交叉学科基地新赛道,新设“教育学+X”实验班,开设“蚕学+生物技术”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获批省级以上示范性新型学院5个。强化数智赋能,推进知识图谱与数字教材建设,升级“缙云课堂”智慧教学平台,推出AI助手“西小智”,构建教学管评育人新生态。



2024年11月,重庆日报单篇报道学校新文科、新农科、新师范建设成效。
对接战略需求,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通过完善“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等选拔方式,构建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并行的多元化选拔体系。开展“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和本研衔接公费师范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在理工农学院试点项目制培养改革。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强化产科教融合,构建特色专业学位培养体系,创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设立“智能产业工程师计划”“乡村振兴”等联合培养招生专项,建成市校两级联合培养示范基地432个,获批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809项,获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10项;拓展专项项目,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获批重庆市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建设单位,科技小院育人成效获教育部和主流媒体专题报道。

2024年12月,西南地区“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共同体成立仪式在学校举行。

学校学子在科技小院助农增收,相关事迹被人民日报报道。
接下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持续深化“服务需求、创新驱动、特色发展”改革路径。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构建“需求牵引-动态优化”的专业发展格局,持续打造教师教育和农科教育特色高地。深化产科教融合培养,创新“贯通式-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2+2+N”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构建覆盖全周期的质量保障体系。聚焦成长生态优化,深化新学工“五能融合”高能级育人生态建设,持续完善“五育融通”育人机制,以高质量育人体系赋能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