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聚焦“双一流”建设,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党的建设、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合作、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生动书写了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西大篇章。近日,学校推出“献礼党代会”系列报道,将全面展示近年来学校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发展成果,以实实在在的成绩成效,为即将召开的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献礼,敬请关注!
自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秉承“教师是第一资源”理念,以人才强校战略为指引,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持“高位引领、常态涵养、底线约束”,健全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工作体系,持续稳步推进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质量驱动转型,激发广大教师创新活力,坚持党管人才,有组织有目标的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为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队伍支撑。
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工作体系日趋完善
健全“三级责任体系”,强化工作联动与责任担当。建立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教师工作部门统筹协调,成员单位协同联动的大教师工作格局,健全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的教师工作机制。抓实“五个关键环节”,坚持正向引领与底线约束。注重选树示范,健全教职工荣誉体系,选树各类优秀教师典型,讲好“西大教师故事”。着力教育涵养,定期开展“尊师重教”系列活动,举办“含弘荣光”教师荣誉盛典,分层分类系统化开展“国情研修”。强化考察考核,坚持“凡推必审”“凡进必审”,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做好监测预防,综合运用师德师风月报、舆情监测等方式,动态掌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状况。严肃失范惩处,完善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流程,优化违规信息协同联动机制,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

2024年9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心悦(图中最后排右起第七位)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并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西大教师故事—榜样系列短视频片头

2024年9月,学校举行“含弘荣光 天生师魂”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会暨2024年教师荣誉盛典。
人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
开启全面深化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召开学校人才工作大会和全校人事人才工作会,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推进、分类引导、质量优先”改革理念,明确了全面深化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和着力点。健全完善人事人才政策制度体系。系统推进定编设岗、人才引育、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评价考核、人员管理、绩效分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设计,探索实施“一院一策”教师引育与分类评价系列创新性改革举措,健全基于学科发展目标的分类评价标准,助推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教师岗位分类发展支持体系。持续健全“分类设岗—分类选聘—分类评聘—分类培育—分类考核”贯通一体化分类引导路径,优化完善“预聘岗位—常聘岗位—特设岗位”教师分类成长发展支持通道,推进实施“六维一体”教师发展素质能力提升支持机制,构建教职工全员、全程、全方位发展支持体系。

2024年10月,学校召开全校人事人才工作会。

学校常态化举行新晋教授聘任仪式。

学校常态化举行“新进教师入职培训”。
有组织的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持续拓展引才渠道。健全优化“聚贤工程”等人才引进制度体系,建立“一人一专班”的顶尖人才发展专班推进工作机制,建设“优秀人才发现平台”瞄准人才,建立海外引才联络站推荐人才,开展含弘青年论坛邀约人才。坚持以岗引育人才。设立“含弘领军岗”“含弘英才岗”“含弘优青岗”和“含弘研究员岗”,统筹校内外高层次人才岗位管理,重“水平”、讲“贡献”,定目标、明任务,通过特设岗位锻炼,超常规引进培育高水平杰出领军人才。强化“英才工程”培育体系。积极打造人才“蓄水池”,校、院、团队协同发力,构建“三级协同”培育机制,探索大数据赋能后备人才“一人一策”精准培育。2020年以来,学校新增各类国家级人才80人(全职57人、兼职23人),全职国家级人才队伍规模由53人增至95人,净增42人,净增幅79%。

2020年至2024年学校高层次人才增长变化趋势

开发建设“西南大学优秀人才发现平台”。

2024年12月,学校召开第一批高层次青年后备人才推荐评审会。

2024年1月,学校举行含弘人才岗位中期成果汇报展示会暨2023年含弘人才聘任仪式。
下一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力争实现教师队伍质量驱动发展转型,发展规划体系更加合理、人才引育质量显著提升、分类评价和岗位管理更加有效、待遇保障激励更加充分,努力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坚强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