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学校新闻传媒学院董小玉教授第一时间对2020年全国高考第二卷的作文进行分析点评,被众多媒体广泛转载,引发社会热议。以下是董小玉教授对今年高考作文点评内容:
“这世界属于青年,就让青年改变世界”
2020全国Ⅱ卷作文题,沿袭往年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材料作文。作文材料由名人名言和时事材料组成,关联个人与国家,时代与社会、民族与世界。这次作文,呼应时代重大主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引导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发展、世界的进步融为一体,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国际视野,展示中国青年力量。
审题:材料中的名句涉及古今中外,有抒怀有思辨,共同蕴含着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团结共生等丰富内涵。三则材料彼此关联,声气相通,激发考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热情,以自己的眼光和思想去写作。“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善意与支持,体现了跨越山海与子同裳的人间挚情。“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物资上的话语,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浆”对疫情在世界肆虐的今天,中国将为全球抗疫作贡献!考生要从现实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展示中国新青年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责任担当。
立意:“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最佳意”,明确材料作文的高远立意,才能脱颖而出。这次作文题虽有较明确的立意指向性,但仍具有很大的主旨开放性,便于考生发挥。钟南山院士今年5月寄语青年:“这世界属于青年,就让青年改变世界”。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会上,作为中国青年代表,考生可以针对这次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进行反思,要融入现实情境来认识时代社会,不能隔岸观火,做冰冷的评判者。可以揭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感受来自世界真挚的爱;也可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比尔盖茨说:许多人认为新冠病毒的疫情是一场灾难,但我觉得这是一次“伟大的纠错”,认清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的多重威胁,避免并预防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让学生学会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社会共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与强大!
体裁:演讲稿的体裁,让考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写作加大了个性化言说的纵深度。演讲稿还具有现场感与双向交流互动的文体特征,考生可以想象自己与世界青年对话。考生应以确切的民族文化身份与认同,面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若要写得精彩,需要有鲜明的演讲主题、清晰的逻辑线索、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述等,还可以运用细节刻画、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引发听众共鸣,达到演讲效果。
结构:文章开头可引入名人名言:
歌德曾说:“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中国有两亿七千八百万青年人,是世界上青年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今天,身为当代青年一份子的我很高兴与大家共聚于此,探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的话题。我认为世界青年应立足当下,指向未来,团结一心,共担社会发展的责任!
文章主体可以从当下与未来两方面进行思考:
立足当下,肩负责任共迎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世界发展的步调,全球都处于疫情的阴影下,压力重重。在这期间,我们看见了中国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我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这种时候必须要挺身而出”的首批负压病房护士95后陈颖;“看到有人招募志愿者,立刻就报名了”成为口罩厂“临时工”,一晚质检24000只口罩的18岁学生余森乐;自费购买口罩,在英国超市和街头为老人派发的24岁中国留学生常宋泽……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青年人的无私与奉献。艰难时刻,更显青年人之于世界的重要性,年轻人,燃起来,才是世界复苏的希望!
展望未来,携手世界共创美好。当今世界青年一代,置身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双重语境,许多人接受过良好教育,拥有国际化视野,掌握了快速获取知识、信息的技能,在不同领域里奔跑,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源。但同时也有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共有12亿青年人,其中87%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新时代青年身上还背负着发展的艰辛。凯鲁亚克《在路上》中有言:“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过没关系,道路就是生活。”疫情终究会散去,春花依旧会盛开,青年人将紧紧把握住人类的美好未来,更加坚定、清醒、有为。
结尾:可充满激情的呼应开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面向世界的新年贺词中说道:“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开辟人类更加繁荣、更加安宁的美好未来。” 充盈着激昂澎湃的天下情怀和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殷切瞩望。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但青年人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我们共同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
据悉,董小玉为学校新闻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主讲的“写作”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的“经典导读与欣赏”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她曾连续三届担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连续十余年参与高考作文点评,其点评文章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教育网、凤凰网以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转载,引起了社会的积极反响。2017年点评的高考作文《追求志向高洁的情怀》网上点击量达30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