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于12月16日在三亚召开,并同期举办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成立大会暨“一带一路·国际种业产业合作创新院”创建启动仪式。大会以“聚焦种业科技创新 牢筑现代农业根基”为主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三亚市等单位院士、专家及相关负责人、大会签约机构代表和特约嘉宾出席大会。西南大学作为国际种业科学家联盟发起单位之一参加本次大会。

校长张卫国作为国际种业科学家联盟(联合体)副主席在大会领袖峰会论坛上作“长江上游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种业振兴:西南大学的探索和实践”主题报告。报告围绕“为什么建、有何基础、如何建设、怎样保障”四个方面介绍学校开展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建设的背景、内容和实施方案。张卫国指出,西南大学从国家战略上着眼,建设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装置,源于“破解种源‘卡脖子’问题、保障国家生物资源安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四个有利于的认识;从资源上着手,源于“规模化保存有基础、模块化选育有突破、工程化创制有成效”的积累;从规划上设计,统筹达成“十百千万”格局的目标、形成“五库四平台一中心”的布局、选择“一核多园三步走”的路径,建好长江上游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体系;从机制上创新,打造“强化专门力量、设立专项计划、开展专题攻关”科技特区,不断提升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建设质量。最后,他代表学校向参会的领导和专家发出诚挚邀请,希望能够莅临重庆指导种质创制工作,共建共享种质创制科学设施。
张卫国在会议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表示,本次种业科学家大会把高校、科技界、企业都整合起来,一起围绕良种攻关。学校牵头建设的种质创制科学设施实际运行将与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联盟紧密融合,通过规模化工程化创制与系统筛选,力争产出一批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力的动植物新品种,并通过良种示范,推广运用,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本次会议主题报告内容涵盖中国农业发展、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兰科植物种业、畜禽种业、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玉米种业、干细胞育种、基因工程育种、草品种选育、粳稻品种选育、作物表观遗传调控和设计、蓝莓种质、种植资源保护等多个领域的种业现状和前沿育种技术。
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种子协会、亚太种子协会、作物科学亚洲协会、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水稻研究所等机构支持,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中国作物学会、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世信国际会展集团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