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苍苍,嘉陵泱泱,山高水长,养育栋梁”这是学校校歌中的开篇词,勾勒出这所百年学府与碚城山水相依的深情厚爱。缙云山麓和嘉陵江水一直庇护着一方百姓,陶冶着西南大学的师生。
然而近期以来,受连晴高温天气影响,重庆市陆续发生多起山林火灾,8月21日晚,北碚区歇马街道虎头村凹儿坪也发生火情,大火迅速蔓延,重庆市调集市内外各方力量全力扑救,经过消防武警、政府民众不分昼夜的通力协作,这场缙云山保卫战取得胜利。在连续五天“专业+民间”的携手奋战中,西南大学师生志愿者们投身救援现场,在各个救援环节中发光发热,同社会各界无名勇士们共同谱写了一曲高亢嘹亮的平凡英雄“逆行曲”。


火情警报拉响,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学校支援第三运动场、第四运动场作为救援直升机停机坪,为冲锋一线的消防武警官兵返回后提供住宿和餐饮,全力支持防火救灾行动。各二级单位迅速响应重庆市、北碚区号召动员,党员和教职工队伍火速集结,捐赠运送物资、奔赴前线参与救援、搭建信息沟通“保障桥”。

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投身防火救灾志愿服务,在物资供应调配、协助专业救援力量、砍伐隔离带抢险、清理灾后现场等各链条中贡献西大力量,许多教职工抵御高温炙烤连夜作战,体力严重透支,但始终坚持不懈,严格按照政府统筹要求,与社会各界救援力量配合协调,确保了整个救援链有序运转、接续发力。
“家门口起了火,我必须救!”音乐学院冉睿说。连日来,冉睿一直在缙云山做志愿者,骑着摩托车转运救援物资。体育学院严瑞、食品科学学院黄晔、数学与统计学院唐海。。。。。。都是运送物资志愿大军中的一员。学校师生志愿者们闻讯后第一时间奔赴火情战场,许多教师是第一批捐出灭火器、冰块、矿泉水的,第一批骑着摩托载人进山的,第一批去山里清灭火星的。。。。。。这无数个第一,是不假思索的贡献,是不由分说的担当。教育学部外籍教师弗兰克参与救援的视频被现场志愿者拍摄上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点赞,大家争相感谢外国友人时,他亲切回应:“北碚是我家,重庆是我家,只要有需要一定尽我所能帮忙。”

24日火情愈发严重,最紧迫的任务无疑是砍伐隔离带。体育学院黄晓灵带着学校MD足球队出征,创新创业学院张斌、材料与能源学院宋鹏、人工智能学院潘东波。。。。。全副武装赶赴火场。这条隔离带从山底通向山顶,数公里的山路要靠人来开辟,除了古树荒草、荆棘遍布、坚土巨石,还有个别处甚至超过70坡度的山路,志愿者们面对的困难和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然而,赴汤蹈火的信念、力拔山河的意志力和众志成城的人民最终战胜火魔。
文学院孙红举是最先一波赶赴一线加入战斗的教职工代表,对于火场他的经验很少,但对于救灾他的热情很高,第一天就晒到爆皮,但他说,我做的不值一提;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夏庆友连续在山上奋战,组织完救援又下山疏导交通;“生我养我38年的地方,我一定要出力”,奋战前线四天四夜的后勤集团龙渝已经被汗水和烟灰浇筑成“黑人”;对外联络办公室刘涛经受烈日炙烤在山顶处来回徒步向山上输送物资;人力资源部明建带领单位工作人员深夜贯通隔离带;校医院程翔和同事们用最快速度准备好医疗物资全力保障受伤中暑人员安全;退役军人、工程技术学院郑应彬负责巡山消灭余火,衣服湿了,袜子烂了,即使轻伤仍坚持不下火线。
校工会汪海鹰、出版社扶摇、教师教育学院谢鸥、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戴秀梅、幼儿园张潇月、财务处王晓......巾帼不让须眉,众多“女战士们”也投身于这场战斗,特别是赵妍嫣老师,怀有9个月身孕,几天来一直在积极参加募集灭火物资,协调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山上每一份物资都源于山下悉心的后勤大军的照料。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陈智、柑桔研究所退伍军人徐云川、保卫处罗雷波等都是摩托车爱好者,和摩托大军一起展开了人员物资传送“接力赛”。本应救灾物资匮乏的前线随时都接收着从四面八方运来的资源,云南森林消防总队官兵甚至感叹:“灭了这么多次火,还从来没有喝到过冰水,救灾现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当中也有西大人的满腔爱心,美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药学院 中医药学院、图书馆、外国语学院、植物保护学院、食品科学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等各个单位和教职工党员支部身先士卒,广泛发动支援,积极筹集物资,头灯、灭火器、药品、冰块都是急需急缺应急物品,他们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和党员先锋模范力量,这些资源被源源不断的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除了教师,还有许多留校学生加入了志愿服务大军,学生工作部彭江老师带领着砺剑班学生持续作战,从暴发火情第一天当晚赶赴现场,到取得胜利当晚欢呼“雄起!”,物资接运、砍伐隔离带、清灭余火、清捡垃圾。。。同学们用双手和双脚感受缙云山的炽热,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新闻传媒学院入党积极分子杨晨每晚夜巡,排除火情危险;附属中学师生来到校园结盟统一战线,积极筹集物资;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退伍大学生向阳和张宏宇,与昔日战友们组成“退伍大学生士兵突击队”,退伍不褪色;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子龙负责运输油锯和油桶,转运灭火器和油料,高温、峭壁、只能靠人力往返搬运,但是整整四天,他没有退缩;教师教育学院刘文等同学表示:咱们师元崽儿不得虚,逆行向山,全力以赴,向隔离带发起冲击。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腔情/是一种精神让他们在火魔前义无反顾/负重前行”新闻传媒学院董小玉在创作的诗歌《平凡英雄 大爱无疆》中,抒发了对救援力量的感激和山河永固的豪情;“今天/我无比热爱这座小城/每个北碚人/都是这座城市的守护神/守护它的美好/更爱守护人的朴素和坚强”这是教师教育学院骆鹏献给灭火英雄的诗,温柔似水又拥有固若磐石的力量,振奋人心;档案馆郑劲松也用一篇散文、两首诗歌致敬平凡英雄,他写到:“绿水青山存证/巴山夜雨知恩/温泉故里留情”“平凡英雄,不是孤勇者”,作者笔下流露的感激和感动令人动容。还有新闻传媒学院袁智忠散文作品《天空下的骑士——致敬摩托车救火者》、出版社蒋登科散文诗作品《山火中的逆行者》、美术学院石富的雕塑作品《北碚2022,中国》,书写了大火中的人性光辉和人民力量,无不凝聚起蓬勃的向火进军的生命激情,无不鼓舞着每个人保卫家园的坚强决心。
不为留名,只为责任,参与到救援当中的西大师生不计其数,众多感人人物事迹都是我们身边的平凡英雄史诗,而在采访中,大家都不愿意公开姓名,因为他们每个人深知,筑起的人墙长城中,没有了个人,它是一个集体的铜墙铁壁和坚不可摧。将满腔热血抛洒在深爱的土地,用智慧和勇毅筑起守护家园的坚固堡垒,灾难作出了西大魂最好的诠释,彰显了西大人最质朴的品格,西南大学精神在这场蹈火出征中熠熠生辉,西南大学人也将亘久存续这份感动和气节,让微光燃烧成星河,让滴水汇聚成江海,指引前路,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