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献礼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之五】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奋力谱写人才强校新篇章


来源:人力资源部   |  文字:李飞,曾真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凝聚起师生员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昂扬精神,激发起全校上下干事创业、锐意进取的强大动力,学校特开设“献礼党的二十大”专题,持续推出反映学校近五年来改革发展经验成就系列报道,深刻彰显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自觉,生动呈现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责任担当,全面展示学校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谱写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新篇章的坚实步伐,聚力开创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强校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明方向:坚持了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实现了党管人才新高度。学校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人才工作职能划归党委组织部,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要求。组建人才工作专班,健全人才工作快速反应机制。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组织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国情研修,坚定政治立场、厚植爱国情怀、增强责任担当。

筑牢了师德领航新常态。成立教师工作委员会,设置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构建价值引领、榜样示范、制度激励“三位一体”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明确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准入、人才推荐、考核评价、评优评奖等工作首要标准。建立师德失范惩处机制,强化底线警示与约束。构建荣誉体系,树立先进典型,加大示范引领。

强动力:创新了人才引育新模式

优化“聚贤”“英才”工程,储备培养高水平人才。大力实施“聚贤工程”,建立海外引才联络站、举办含弘青年论坛,积极发现物色人才,创新人才特别评聘、加大引才投入,着力吸引人才。持续实施“英才工程”,通过学历提升、国外培养,大力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和素质能力。

实施“含弘人才岗位”制度,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统筹校内外高层次人才岗位管理,设立“含弘领军岗”“含弘英才岗”“含弘优青岗”和“含弘研究员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遵责考核、依绩激励,超常规引进培育高水平人才。实施青年创新人才破格评审正高,对接“含弘优青岗”聘用,不设限制性条件,突出高水平创造性成果和学科前沿领先导向,不拘一格,超常规选拔培育青年人才。

增活力:优化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健全了人才评价新生态。一是明确育人评价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标准,强化教书育人基本职责要求、教书育人质量考评和多元教学成果认可。二是完善分类评价标准。突出“尊重多样”“质量导向”,破“五唯”、立“标准”,健全分类多维教师评价体系。三是健全质量评价机制。改进同行专家评审,注重小同行评价,强化代表性成果学术质量评价。

构建了人才激励新机制。一是构建党建事业融合考核体系。强化职责任务要求,突出关键目标引导,全校范围教书育人主责主业得以落实,目标责任共识基本建立。二是构建三位一体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基础保障、职责约束、业绩激励“三位一体”绩效工资制度,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聚合力:营造了爱才敬才用才环境

营造了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制度与工作环境。出台人才岗位分类支持、创新研究先导计划、科研发展激励等一系列人才成长支持制度,释放人才创新活力。强力推进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建设,培育高端智库,大力推进分析测试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及各二级单位公共实验平台建设,搭建科研支持平台。优化人才工作保障,高效落实人才用房、实验设备采购、经费划拨等教学科研工作需求。

营造有利于人才乐业乐居的生活与文化环境。快速落实人才安家补贴、配偶安置和子女入学等人才服务政策,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及居家水电维修等后勤服务,全方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增加人才归属感。成立“教师成长关爱中心”,逐年提高人才体检标准,助力教师身心健康。

十九大以来,学校专任教师从2855人增至3244人,净增389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66%增至77%;有国(境)外经历教师比例由46%增至50%。学校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从45人次增至123人次,省部级人才从432人次增至625人次,2个团队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60余人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等省部级及以上荣誉表彰。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