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献礼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之十二】学校倾力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来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  文字:费元兵、朱禹丞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凝聚起师生员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昂扬精神,激发起全校上下干事创业、锐意进取的强大动力,学校特开设“献礼党的二十大”专题,持续推出反映学校近五年来改革发展经验成就系列报道,深刻彰显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自觉,生动呈现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责任担当,全面展示学校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谱写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新篇章的坚实步伐,聚力开创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人才。学校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回应人才培养时代诉求,坚持党管外事原则,强化顶层设计,通过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克服复杂国际关系和新冠疫情叠加产生的不利影响,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落地落实。

在2019年,学校参加国(境)外交流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成功举办首届国际课程周,学生参与国际化人数(出国境和国际课程周)达6000人次左右。为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突破瓶颈,取“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大学精神之内涵,学校着力实施以“学生国(境)外交流学习项目”“暑期国际课程周”“国际课程云课堂”为主要支撑的“学行天下、国际学分”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

一是大力推动学生跨境流动。出国(境)交流学习项目是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学校以实现友校“一校一项目”和学院(部)“一院一项目”的目标,外拓资源、内挖潜力,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分项目、短期访学等项目形式派出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学校已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建成国(境)外交流学习、实习基地近90个。二是打造“国际课程周”品牌项目。把国际教师请进校园,营造浓郁校园国际化氛围,实现“从容到融”,进而向世界发声。自2019年开始,学校集中邀请世界各国高水平大学专家教授开设专业类和通识类全英文国际课程,实现学生在校园近距离聆听大师课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以来国际课程周采取线上与线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开展。三是灵活实施国际课程云课堂。通过向国际友校、第三方机构等定制课程,或使用网络课程资源,由课程负责人组织线上学习、线下辅导的方式开展,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国际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课程选择。

为确保“学行天下、国际学分”计划的成功实施,一方面以促进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同向同力为目标,将国际化工作纳入全校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另一方面,贯彻落实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将“国际学分”全面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的选修课程模块,将获得2个国际学分作为通过毕业审核的必要条件。计划实施以来,2022届的本科生,除极少数学生外,均获得了国际学分。

大力推进以国际课程周和国际课程云课堂为核心的在地国际化资源建设,是保障学校“十四五”期间国际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创新性举措,既有效弥补了疫情造成学生无法跨境交流学习的不足,其面向全体学生免费的“普惠”性质也有效化解了部分学生因经济条件受限而无法跨境参与国际化的困境。

学校党委书记李旭锋宣布2019年国际课程周开幕

校长张卫国在2019年国际课程周开幕式致辞

我校学子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参加农业科学访学项目

我校学子在外访学期间赴爱尔兰制药研发机构参观学习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