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植物保护学院有组织科研见成效 2022年获2项国家级重点项目


来源:植物保护学院   |  文字:蒋红波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近年来,植物保护学院高度重视有组织科研,充分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组建科研创新团队、优化配置优势资源。自2018年以来,学院组建了8个科研创新团队,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科研团队为基础,以项目申报为抓手,瞄准农业安全生产的“卡脖子”问题,推动植物保护新兴理论革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从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2022年度学院分别获准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1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这是学院首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创造新的历史。与此同时,学院自2020年以来,连续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更是刷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数量和经费的历史记录。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大力支持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学院有组织科研成效显著,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添砖加瓦。

据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新发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种群暴发、维持与灾变机制”是在学校植物保护学科带头人王进军教授的精心指导下,由项目负责人蒋红波教授联合浙江大学、河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6家单位组织申报,经公开竞争答辩后获准立项,科技部批准研究经费为1300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外来物种入侵事关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是与气候变化并列的两大全球性问题,也是导致物种灭绝的第二大威胁因素。当前,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形势严峻,如何高效防控外来入侵物种是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难题。据此,该项目以外来入侵生物的“适应性”和“致害性”为切入点,聚焦农林业重大/新发入侵物种的表观调控、寄主识别与互作、群聚效应的机制,寻获阻断入侵种致害的分子靶标、发掘种群群聚干涉物质、突破其种群生态调控技术靶向性设计的难点,为创制入侵种防控新技术提供科技支撑,巩固我国入侵生物学研究的国际地位。该项目是西南地区农林业生物安全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充分说明了学校在农林业生物安全领域的扎实基础和重要地位,研究成果将为我国农林入侵生物的持续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此外,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获悉,植物保护学院何林教授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SDHI杀螨剂对叶螨和捕食螨选择性的分子机制”,获批直接经费235万元。叶螨是目前云南水果产业绿色健康发展最为严重的威胁之一。何林教授团队携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线粒体复合物Ⅱ抑制剂对叶螨高效,而对天敌捕食螨安全的特性为切入点,系统解析该类药剂优异选择性分子机制,为选择性杀螨剂的理性创制和构建“生-化”协同控螨模式奠定基础。该项目研究成果将为害螨的科学防控和云南区域水果产业安全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