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校长张卫国受邀参加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专题记者会 交流心得体会 答记者问


来源:重庆日报   |  文字: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1月12日,重庆进入“两会时间”,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两会,意义十分重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全市工作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细化量化未来五年“六个显著提升”的目标任务,作出了“十九个着力”的重要部署,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美好蓝图。怎样把蓝图变成施工图、实景画?1月14日,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坚持稳中求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专题记者会,邀请市人大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展开交流探讨,分享心得体会。市人大代表、学校校长张卫国作为发布人同记者见面,《重庆日报》全市两会特别报道对张卫国的发布内容进行了详尽报道,全文如下:

市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贡献“高校力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高校力量不能忽视。张卫国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推动科教实力显著提升作出了部署。西南大学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把工作放在全国教育版图中去谋划、摆在全市新时代新征程中去推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贡献“高校力量”。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智力支撑。

在张卫国看来,高校应当着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构建起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相匹配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展现新作为,推动形成以师育才、以才育才形成新的格局。

以西南大学为例,该校围绕“本科教育创一流、研究生教育抓创新、基础教育上台阶、继续教育促转型、教师教育成品牌、农科教育树标杆”的发展思路,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深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改革,强化基础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前,西南大学生物学、教育学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2个。

“其次,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关键突破与改革驱动并重,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提供新动能。”张卫国表示,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承载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所以,高校要强化科学研究的战略力量、基础能力和产出效能,统筹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要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前瞻性研究、引领性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持续优化创新创造的供给侧和支撑度。”

张卫国表示,高校还应聚焦产业亟需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谋划制定新的策略、新的计划,要推动科研论文、技术报告、实验室样品等一系列科研成果融入到发展之中,牢牢占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地,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下一步,西南大学将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自身置于创新体系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衔接起来,实现教育体系和产业体系在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上共享共建,提升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的水平。同时,开展一系列前瞻性、针对性和储备性研究,促进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真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作出更大贡献。”张卫国说。

扩展阅读:

记者会|市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贡献“高校力量”

大会发言|夏庆友委员代表农业界别发言——建好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 助力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

提升内畅外联水平打造内陆开放门户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建设

共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更加美好明天

两会声音|胡昌华委员:建设数字化平台 提升国际运输通道整体效能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