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3月13日,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大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各项报告和议案,依法选举和决定任命了新一届国家机构组成人员,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全体代表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反映民意、共商国是,充分体现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学校西塔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北碚区政协副主席、民革北碚区委会主委赵玉芳围绕生物资源和生态保育、公费师范生培养、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和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等内容积极建言献策,提案受到各级各类媒体广泛报道。其中,人民日报客户端和中国青年报报道全文如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困惑,何解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这是继去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首破千万后再创新高。面对就业压力,有不少学生感到困惑,产生自我怀疑。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吕梁学院学生贾志蓝通过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青年发起的问题征集活动,向两会代表、委员询问遇到上述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西塔学院院长赵玉芳给出回答。
“这些问题是症状,我们先找根源再对症解决。”赵玉芳表示,造成学生在就业方面产生压力和困惑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疫情等超预期因素使国家经济遇到了一些困难,导致就业压力感增加另一方面是教育环境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方式与大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高中阶段以考入大学作为目标,学校管理严格,时间安排紧,学生的学习动力强,压力大但是困惑少;而大学自主学习时间多、机会多,自主探索要求更高,很多学生不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产生迷茫和困惑。
此外,赵玉芳还指出,大学阶段学生接触的信息多元化,积极和消极信息同在,甚至有很多与事实不符的偏差信息。“有的将某种个别现象夸大并普遍化,比如‘某某重点大学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到技校重新学习’之类,都在影响着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感受。但是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因此产生各种困惑。”
面对上述问题,赵玉芳给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各类媒体尤其是自媒体要认真传递积极信息;二是大学阶段要强化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建立学习指导中心,充分把握大学各个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三是弱化各类就业率、签约率概念,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宣传和促进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教育管理部门要避免以就业率、签约率来考核学校,把压力层层传递给学生,学校既要教给学生择业技能,更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择业、创业、就业观念。”(中国青年报2023年3月7日05版)
赵玉芳代表:加强长江上游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育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西塔学院院长赵玉芳表示,生物资源和生态保育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产、生活与生命健康的战略资源和复合系统,也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基石。
在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中,长江上游包括中国西南山地、喜马拉雅两个热点区域,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生态系统独特;我国三带两屏国家战略中,长江上游位于“两屏”(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核心区,生态安全重要性特别突出;长江经济带建有大熊猫国家公园、川藏铁路、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生态保护重要性尤其突出。
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人口-经济-生物多样性-生态”如何协调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此,立足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保育研究,阐明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的格局、演化过程和濒危机制,提出热点区域特色生物资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揭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开发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的关键技术,可为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
赵玉芳认为,要解决长江上游生物资源急剧衰退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需要摸清长江上游生物资源家底,合理有序地开发,尽快建立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专项修复制度,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是开展长江上游生物资源普查,建立长江上游生物资源监测信息系统。全面摸清楚长江上游一般资源和珍惜物种特有生物资源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长江上游生物资源修复专项行动,针对一般生物资源,在有效养护的前提下合理开放利用,针对珍稀物种特有生物资源,加快实施珍稀物种拯救行动计划,逐步改善珍稀物种的濒危程度,长江上游物种的多样性。
二是开展长江上游生态保育专项行动。针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环境隐患和风险,做好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展长江上游生态保育专项行动:通过科学调度、优化资源配置和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修复因水域污染、工程建设、河道(航道)整治、采砂等人为活动遭到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长江上游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三是设立川渝共建“长江上游生物资源与生态保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大战略,立足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资源优势和川渝地区优势科研队伍,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批准川渝两地联合建设“长江上游生物资源与生态保育全国重点实验室”,为长江上游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育提供科学基础。(人民日报客户端)
扩展阅读: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