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学校策划推出“卓越育人”专题报道,持续分享各学院(部)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引导广大师生以本次审核评估迎检工作为契机,踔厉笃行,奋楫争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植物保护专业办学始于1952年,是西南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该专业致力服务国家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健康中国等战略,为国家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领域培养了上万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专业支撑学科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为重庆市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了专业内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著名学者何文俊、蒋书楠、李隆术、颜思齐、赵志模等教授先后任教该专业。经过70年的发展,已建设成为国家首批特色专业、重庆市本科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和西南大学首批优势专业,并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年来,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植物保护学院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一流专业建设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持续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党建与事业共融合促发展,专业与课程同建设创一流”的本科教育教学特色。
党建引领,立德树人,锻造德业双馨教师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党建工作,率先把党支部建在研究团队,建在教研室,建在课程组上,通过党建工作引领教师成长,锻造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学院昆虫分子生态学创新研究团队党支部实行书记“双带头人”,充分发挥了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专业核心课程《普通昆虫学》课程建设创新发展,先后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以及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团队,昆虫学教研室牵头5所高校联合共建“西南地区普通昆虫学虚拟教研室”入选首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昆虫学教研室入选重庆市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典型案例,昆虫学教学团队入选西南大学首批“含弘教师团队”。在党建引领下,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近三年来2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4人入选重庆市级人才计划,2人获聘“含弘研究员”岗位。教师队伍中1人获评西南大学“金牌讲习者”,8人次在全国、市级、校级教学比赛中获奖。
价值导向,学科交叉,凝练“一懂两爱”人才培养方案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面向国家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健康中国等战略及现代农业发展对植保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农科人才为目标,学院探索凝练了“一懂两爱”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顶层设计,搭建新农科育人桥梁。聚焦科学前沿,立足产业需求,不断夯实专业课程基础,拓展专业知识领域;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设“农文”“农理”“农工”课程,彰显农业学科深厚底蕴;构建“新农科课程组”“大师讲堂”“名师讲座”“政企论坛”“科学沙龙”等多元化课程板块,传承与发扬中华农耕文明,夯实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三农”情怀,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科争先,深耕实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课程思政体系。依托专业核心课程,学院组织全院教师编写了《植保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率先出版西南大学“新农科”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丛书第一辑。该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专业核心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等重要论述的精神融入其中,涵盖了植物保护专业五门核心课程及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在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和价值引领作用。
通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案例深度融入教学各环节,实现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全覆盖,思政案例课程章节全覆盖,以及思政元素教学知识点全覆盖,打通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
发挥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构建师生课程思政学习共同体,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主线,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课堂,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对重要理论观点入脑,重大战略思想入心,重大战略部署入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兼有“专业使命感”和“知识获得感”,立志成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乡村振兴的“一懂两爱”新农科人才。
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开展昆虫文化节、植保科技下乡、昆虫诗词文化大赛、田间思政大课、专业技能大赛、课程公众号征文等活动,营造崇农、爱农、懂农、知农的浓厚氛围,强化“筑梦植保”情怀教育,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夯实了专业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强化了专业认同,增强了专业情感,提振了专业自信,厚植了专业情怀。
二是以科研教学融合为改革重点,建设一流本科课程。以双PI制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专业核心课程PI由研究团队PI担任,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反哺科研,有力促进了科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改变教学形态,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学,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让老师们动起来。引入智慧教学手段,探索研讨式教学,让小班化课堂活起来。改革评价方式,强化过程考核,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让同学们忙起来。开展教学研讨,强化师资培训,以赛促教,让教学质量升起来。
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普通昆虫学》为龙头,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本专业系列金课建设。《农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入选重庆市级一流本科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入选重庆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入选校级优质课程,2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线上教学优质课程,依托国家外专局、教育部“柑桔主要病虫害持续控制基础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国际课程周”活动,建设了3门全英文授课课程。
三是以强化实践教学为主要抓手,培养一流农科人才。围绕专业发展课程构建植物保护专业综合实习实践实训体系,强调理论课程“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衔接,筑牢专业理论基础,提升课程“高阶性”;强化实践课程“实验”“实习”“实践”三层次递进,夯实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训练,促进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20年来坚持在合川农场开展课程实习,培养学生三农情怀及劳动意识,提升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深入实践基地了解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现状,两维度开展专业综合实习实训,促进学生对现代农业的了解,深化对植保使命的认识,强化对未来农业的信心,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搭建模块化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形成以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科技竞赛、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为核心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坚定植保使命担当。近三年,本科生考研率在43.54%-53.42%之间,名列全校前茅;依托“长江上游农业生物安全与绿色生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比利时作物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昆虫学及害虫控制工程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植物病害生物学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共有194名本科生参与了指导老师主持的3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也逐渐提升,共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3项,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科技竞赛省部级金奖4项、银奖6项、铜奖1项,本科生共发表论文80余篇,20名学生参与暑期海外学习交流活动。
制度保障,全员参与,探索三全育人机制创新
制定《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本科教学规范》和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系列文件,规范本科教育教学秩序。2018年成立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进行指导、监督、审议、评估、考核。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至今已召开七届,有力保障和促进了专业建设目标达成。通过党政领导联系学生班级、教授联系学生班级、本科生导师制等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植物保护学院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植物保护专业入选校友会中国最好专业,排名并列第5。“《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及素质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09年重庆市第三届教学成果一等奖,“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三三三”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获2022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为植物保护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