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卓越育人系列报道之十一】法学院:坚持“五育并举”理念 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来源:教务处、法学院   |  文字: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编者按: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学校策划推出“卓越育人”专题报道,持续分享各学院(部)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引导广大师生以本次审核评估迎检工作为契机,踔厉笃行,奋楫争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学校法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学院前身可追溯至原西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学系和原西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学系。1985年,原西南师范大学向教育部申请设立法学本科专业并获得批准,成为全国师范院校中设置法学专业最早的院校之一。1987年,法学专业正式面向全国招生。1993年,原西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学专业设立。2003年,原西南师范大学法学系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4月,西南大学法学院正式成立,并逐渐成长为学校的重要支撑性学院。2019年,学院交叉学科“治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法学院成立以来,以“六卓越一拔尖”为导向,坚持五育并举的理念,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不断提升师资水平、精心打造教学成果、持续优化培养体系、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努力探索契合新时代法学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法律人才。

开展专业建设改革,科学制定培养方案

坚持五育并举,落实三全育人。坚持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增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以及劳动教育等必修课,科学设置相应学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全面修订教学大纲,突出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所有课程,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树立三全育人意识,设置通识与专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三全育人课程体系,实现“知、情、意、行”的协同。

明确专业定位,修订培养方案。按照“两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确立并贯彻制定培养方案的“三统一”原则:统一于《普通高校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分类设定培养目标;统一于《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将专业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考试目标相结合;统一于《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与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挂钩。

坚持多措并举思路,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适时调整机构,打造教学团队。坚持“有组织教学”的理念,根据学院师资情况、专业特点与课程属性,撤原理论法学、民商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四大教研室,根据法学本科专业各课程属性,设教学部、实践教育中心两个教学服务管理部门以及“法学理论与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学”等7个课程组,制定并完善了“课程组负责人职责”等规章制度。同时,设置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督促学院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工作考核。

强化校地协作,配强师资队伍。完善《西南大学法学院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工作文件,持续选派新进青年教师到北碚区法院等法律实务部门参与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丰富教师理论研究素材。修订《西南大学法学院本科实务导师聘用管理办法》等文件,选聘全国优秀法官、全国十佳公诉人等实务专家30余位担任学院本科实务导师。邀请专家学者通过“百君论坛”、实务课程、学生赛事等教学平台深度参与学院各类教学科研活动30余场。

推进课程资源建设,精心打造教学成果

举办教学论坛,参与教学赛事。聚焦教学质量建设,邀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法学院校教学名家以及学校教务处领导参与“新时代法学教育高端论坛”等教学活动,对教学工作进行问诊把脉。组织选派宫艳丽、周海华、李丹等骨干教师连续参与西南大学“金牌讲习者”选拔、重庆市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重庆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各类各级教学比赛活动,斩获重庆市级、校级教学比赛奖励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金牌讲习者”称号1项,荣获教学比赛优秀单位组织奖3次。

紧扣专业属性,打造一流课程。对标教育部要求,实施“一流课程”培育计划。《经济法》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法律诊所》等5门课程被认定为重庆市级一流本科课程,《面向实战的〈法律论辩〉》获评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宪法学》《合同法》等8门课程分别获批(评)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省部级精品课程、校级课程思政重点课程。依托“国际课程周”等契机,开设《国家税法》《美国合同法》等涉外专业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精英教育,探索教学改革。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长期坚持小班化、精英化教学模式。围绕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通过典型事例、案例等方式科学设置课程思政内容。探索课程教学中实施“理论+实务”“程序+实体”的“双师同堂”,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注重在《法律论辩》《法律文书》《现场勘查与执法》等实践课程中推行探究式、参与式、鉴定式教学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及时互动,助力学生养成多层次思维模式。

改革培养模式,实施“三师”制度。探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总结反思以往人才培养工作基础上,制定《西南大学法学院本科学业导师工作实施办法》《法学院本科实务导师聘用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精心选聘教学骨干教师和实务精英人才,实施涵盖专任教师、学业导师、实务导师相结合的“三师”培养模式,分别负责学生的专业课程指导、学业规划指导和实习实践指导,并根据学生年级情况设置阶梯性培养方案,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拓展实践实训平台,提升师生实务素能

完善办学条件,拓展教学平台。坚持打好内功,积极打造“法律论辩实验室”“司法鉴定所”等实验实践平台,与法绿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法律运行试验平台,助力师生在校内开展实习实训活动;拓展对外合作,与重庆、四川等地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律协、律所、企业等实务单位签订共建协议,联合共建“西南大学法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企业合规检察研究基地”“西南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0余家,为师生开展实习、实践活动提供平台支撑。

打造第二课堂,激发学习潜能。实施“三个一”法学本科培养计划,支持学生参与“廌鸣”辩论队、法律援助中心等社团组织,选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宪法讲宪法”比赛、全国高校未来农业律师大赛、全国民商法模拟庭审大赛、“知信衡杯”法庭辩论赛等竞赛活动50余次,获得冠亚季军等各级别奖项36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创项目申报”以及“坤博杯·我的实习故事征文”等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立项数量达40余项。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