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学校策划推出“卓越育人”专题报道,持续分享各学院(部)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引导广大师生以本次审核评估迎检工作为契机,踔厉笃行,奋楫争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前身为1940年成立的原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迄今已有80余年发展历史。现有音乐学(含公费师范)、音乐表演、舞蹈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音乐学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音乐表演专业2011年入选全国第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音乐学(公费师范)2022年6月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设有交响乐团、民族音乐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等11个艺术实践平台。交响乐团2012年被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教委授予“重庆青年交响乐团”荣誉称号。学院被遴选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红色经典音乐教育示范基地”。
学院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导向,对接胜任中学音乐教师和音乐舞台表演人才的岗位需求为核心,注重艺术实践与师范技能实训,在提高学生理论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将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教学实践、艺术实践培养融为一体,形成了“课堂教学+乐团实践+舞台(教学)表演实训”的立体式音乐教育实践体系。
以美育人,强调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和“立德树人”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学院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课程思政”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近年来,学院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专业教学,一是挖掘教材、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与音乐能力培养、音乐知识学习有机结合;二是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中国作品的数量,要求中国作品数量不少于80%,强化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和内涵的教育。学生在“乐”的学习与实践中,使民族音乐蕴含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入脑入心,在音符跃动与旋律飘扬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除了在课堂教学注重课程思政的同时,学院还创立“主旋律”党员宣传队和学生艺术团,开展主题音乐会、“主旋律”音乐党课宣讲和送文艺下乡活动;举办“大学生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艺术创作大赛”;建立“德艺西大”网络工作坊,组织“德艺沙龙”等活动,打造艺术类学生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特色平台,夯实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
近年来,课程思政取得显著效果,学院被遴选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红色经典音乐教育示范基地”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化培育工程中心”,建设校级课程思政项目1项,主持重庆市思政专项2项,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创新大赛2020年获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美育改革创新案例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1项,获重庆市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
以研促改,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多元
为深入贯彻和落实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音乐人才,学院负责人郑茂平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根据多年的音乐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优质高效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多种认知通道有效整合的情感教育。
音乐学习“多通道整合”模式重点解决音乐学生人文素养不高、创新思维不强、综合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近年来,在此教学创新模式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指导下,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新时代卓越音乐人才培养范式。
紧扣产出导向引导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音乐学习“多通道整合”模式以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人文艺术底蕴的德艺双馨音乐人才为目标。在教育理念上将以往的“以专业或学科”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音乐艺术学习与“学生自我修养”的内在联系;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从传统的“分散性、隔离性”音乐教学模式向“多通道整合”学习模式转化,是一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未来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为使该整合模式能够更有效、更深入地指导本科教学和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学院成立了以青年博士教师为主要成员的音乐教育创新团队,团队负责人每周对成员进行音乐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以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等其他学科交叉知识的学习、研讨和培训。经过为期一学年的培训和学习,团队成员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教育理念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变,对于“教师为什么教、怎么教;学生为什么学、怎么学”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人文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进行教学研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近五年,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纵向项目37项,横向项目29项,中央高校基金校级项目40项,各级各类教改项目13项;出版学术专著16部,教材19本,发表CSSCI论文33篇,其他期刊论文38篇,科研论文专著获奖5项,教师参加省部级及以上教师教育技能大赛和专业技能比赛获奖17项,指导学生获得省部级专业比赛类奖项35项。
围绕学科专业核心课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音乐学习“多通道整合”模式为解决传统音乐课程体系分散割裂,融合贯通不强的弊端,确立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了音乐感知、音乐思维、音乐技能、音乐创编、音乐表演5大板块的课程体系,每一板块包含若干主题的课程内容,如感知板块(类别感知、文化感知、意义感知、形态感知、历史感知、情感感知 );思维板块(概念思维、规则思维、辨别思维、图示思维、言语思维、表象思维);技能板块(歌唱技能、演奏技能、合作技能、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共情技能);创编板块(课程创编、审美创编、意象创编、思维创编、人格创编、语境创编);表现板块(空间表现、时间表现、情感表现、形象表现、角色表现、意义表现)。五大板块以表现板块为核心展开课程形式构建。这五大板块在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对于学生在知识获得、能力培养和未来发展的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学院已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本教学模式相关教材的编写,并与上海音乐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
基于新文科背景突出学习内容的交叉融合。音乐学习“多通道整合”模式在强调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培养一流的艺术专业技能的同时,更把音乐艺术放置到更为广阔而深厚的人文和科学领域,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彰显多元化、跨学科之“新文科”特色。比如,在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中都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不良倾向和知识能力缺陷,与艺术学生所要求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相去甚远。为改变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本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予以创新,实施课程板块化、案例化教学。每一次学习任务包括六大板块(语境构建、主题凝炼、理论剖析、细节选择、结果拓展、反思评价)的教学内容,每个板块分别侧重不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本模式下构建的教学内容意味着学生可以从单纯掌握音乐知识技能转向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应有之义,实现了不同人文学科学习内容的交叉融合和有效整合。
立足时代特色强调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政教育。按照国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指示,本模式以中国传统与经典音乐教育为主线,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民族音乐曲目贯穿整个音乐理论和技能课程的学习体系。如在中国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从民歌作品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提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关于爱国、自强、奉献、和谐、诚信、持节、重道、自律、文明、礼仪的10大主题,根据十大主题和音乐形态紧密结合的原则,构建10个“课程思政”的音乐作品系列和教学案例,实现“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无缝对接,使思政教育与音乐体验产生协同效应,达到“德艺化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激发学生内驱动力促进“教”“学”心理健康。有相当部分学生在音乐学习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绪,进而导致厌学、抑郁等不良心理因素出现。面对这一情况,本教学模式立足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专业水平,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纳入课堂教学,以学生素质和能力发展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使课程内容有用、有趣、有效,受学生欢迎,满足学生需求。如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设计如角色扮演、形象塑造、生活场景再现等引导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参与,通过画面、声音、想象、创编、表演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多通道”的感受和刺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带着兴趣和收获学习。使学生们在学习专业技能,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真正体味到音乐与艺术的乐趣所在,有效减轻传统音乐教学的课堂沉闷气氛和枯燥的技能技巧练习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从而促进教学双方的愉悦心理。除了在课堂教学营造轻松氛围之外,还体现在将音乐教学从课堂搬到田野、舞台,将课堂教学和舞台表演相结合并进行深度加工,通过目标导向形成“讲、学、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以实践炼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按照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学院搭建了多维立体实践平台,构建了系统的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课内外紧联系,校内外相结合,加强专业技能实践训练和教师教育实践训练,拓展知识面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艺术实践延伸第一课堂教学。学院拥有交响乐团、民乐团、民族合唱团、管乐团等10余个艺术实践平台,拥有教育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化培育工程中心和高等学校红色经典音乐教育示范基地等实践平台。每个艺术实践平台实施四年一贯的艺术实践课程化,学分化、制度化管理,形成了以演促学、以演促教,演练结合的,定期教学技能大赛、音乐技能大赛、演讲比赛、教学音乐会、月展演、年级音乐会、班级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教师教育能力以及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实现“学-练-演”的教学闭环。目前我院的艺术实践活动已经走上了专业化、项目化、社会化运作的道路,实现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标。
学科竞赛提升专业能力。学科竞赛,是提升音乐专业学生舞台艺术实践能力和讲台教学能力的重要途经。在音乐教育公费师范生的培养中,学院每年举行一次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和演讲比赛(现纳入教师教育学院管理),定期举办音乐技能大赛。近五年,学生参加教育部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五项全能基本功展示活动、重庆市音乐微课评选、西南大学教学技能大赛,教育部全国高校声乐展演、团中央全国大学生音乐超级联赛、音乐金钟奖选拔赛以及其他各级各类重要赛事中屡获佳绩,共计获全国一等奖16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17项,单项奖14项。
社会实践厚植家国情怀。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学院在注重学院艺术实践活动开展的同时,也注重艺术实践从学校的小舞台转移到社会的大舞台,让学生到社会的大舞台去锻炼。交响乐团、民乐团、合成团等艺术实践团体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文化下乡、文化下基层活动中,举办了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社区、高雅艺术进基层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团学组织利用寒暑假组织了系列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巫山、石柱、酉阳、奉节等少数民族地区和江西革命老区等中小学地区支教,非遗文化调研、收集整理创作、田野采风与参加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意识,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丰富校园文化,服务地方文化与经济。
创新创业实践促进职业发展。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学生工作部门,开展思想教育、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工作,构建新时代本科生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学院每学期举办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辅导,开展系列创新创业和就业主题活动,积极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校友为我院学生开展各项教育培训活动,为同学们提供学业生涯、就业创业、职业发展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以开放促发展,满足个性化高素质人才需求
学院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平台,积极拓宽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途径,满足专业个性化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开设专业英语选修课程,聘请外籍教师担任课程主讲教师;聘请国际知名大学教授开设国际云课程或者线下课程,要求每个学生修满2分的国际课程学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邀请美国、德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等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举办大师班授课和交流演出。现与4所国外音乐院校建立友好学校;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建立“2+2”或“1+3+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鼓励学生赴国(境)外高校访学。近几年学院克服疫情影响赴海外访学留学人员共有72人,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为6.5%。
未来,学院将恪守“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校训精神,秉承“志于道、游于艺、成于乐”院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生中心、需求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音乐人才成长规律,培养思想素养高、专业本领强、综合能力突出的新时代音乐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