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卓越育人系列报道之十八】工程技术学院:专业变革引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来源:教务处、工程技术学院   |  文字: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编者按: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学校策划推出“卓越育人”专题报道,持续分享各学院(部)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引导广大师生以本次审核评估迎检工作为契机,踔厉笃行,奋楫争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源于西南农学院农业机械化系,创立于1958年8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新时期,面临突飞猛进的产业变革,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行专业变革和专业转型,深入贯彻OBE理念,实施“项目驱动、多维协同”,“学赛一体、理实结合”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实效。

紧跟产业发展,以专业变革和专业转型引领卓越人才培养

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格局。面对产业变革对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学院强化顶层设计,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等为核心要素强化专业变革和专业转型,推动新工科建设,努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工程人才。专业变革方面,新增“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升级为“智能车辆工程”专业,以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新工科人才;专业转型方面,各专业优化课程体系,新增智能化、机器人、智能建造、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模块课程,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新型高技术人才。通过转型升级,学院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在获批两个新专业的同时,“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坚持OBE理念,以制度建设和持续改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学院多维度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改革教学管理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落实持续改进措施。基于OBE理念,构建了“363”模式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三生四评四循环”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以及基于双闭环串联的合理性评价反馈机制,搭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关注教师“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二是从服务教师“教”到服务学生“学”;三是从评价教师“教的效果”到评价学生“学的效果”。通过持续贯彻OBE理念,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持续提升、成果示范与辐射作用显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20年1月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西南大学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

“项目驱动、多维协同”,着力卓越工程能力培养

为培养能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学院构建了项目驱动、多维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二三四”课堂中实践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将卓越要素、知识、能力、价值等融入项目,推广学业导师制、农机创新创业班、明月湖科创实验班、国际研学项目等,通过项目有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同时,构建了多维协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与制造业产业企业、科创基地、科研院所等机构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汇聚产业企业高校创新资源,分层级畅通产教融合路径和通道。强化产业企业资源“引进来”,促进产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学生“走出去”,依托地方产业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践,创造性落实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学院与重庆机电集团、重庆长安集团、重庆鑫源集团、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等3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受到中国网、中新网、新华社、重庆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学赛一体、理实结合”,驱动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在“新工科”与“智能制造”大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需求越来越迫切。学院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抓手、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了“学赛一体、理实结合”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学赛一体”,以学科竞赛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核心课程为纽带,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等专业竞赛为平台,梳理各类学科竞赛在专业层面上的阶梯性与内在关联性,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将学科竞赛内容融入课程模块,搭建“实验-实训-学科团队-学科竞赛-实际项目”的全方位实践创新平台,真正实现以“专业竞赛的参与”促“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学院将继续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充分发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内涵建设为核心,质量提升为主线,加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