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卓越育人系列报道之二十七】新闻传媒学院:办特色教育 育传媒人才


来源:新闻传媒学院   |  文字: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编者按: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学校策划推出“卓越育人”专题报道,持续分享各学院(部)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引导广大师生以本次审核评估迎检工作为契机,踔厉笃行,奋楫争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组建于2006年,是西南大学百年办学历史上充满活力的年轻学院。学院秉承“开中外视野、立时代精神、办特色教育、育传媒人才”的办学理念,采取“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3个本科专业,3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均为重庆市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新闻与传播、电影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有艺术美学(电影美学)、新媒体与未来教育2个博士培养方向,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为打造西部传媒重镇而努力。

夯实思政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大思政”工作格局为指导,积极构建“党委领导、党政共管、教师牵头、课程落实”的思政机制,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为核心、专业教育课程为主体、红色思政第二课堂为补充的课程思政体系。学院加强传媒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塑造,坚持新生第一课讲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学生上好思政“第一课”。疫情期间,党委书记、院长直接挂帅在线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亲自部署从课程组织到考试安排,从线上督导到网络保障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学院获得西南大学线上教学优秀学院。此外,学院党委、行政“五育并举”,推动红色思政教育大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基础课程改革、“公文写作与社会治理”微专业建设等,院领导带头纷纷走进红色思政课堂,共获批重庆市思政教育团队2个,重庆市思政课程3门,西南大学思政课程4门,线上线下相结合,坚守思政课主阵地。学院获得全国思政先进人物1名,西南大学“金牌讲习者”1名,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做强三个一流专业,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学院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立足点,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鼓励老师打造精品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编制精品教材,学院三个本科专业全部获批国家一流专业,获批2门国家一流课程、7门重庆市一流课程、2门重庆市在线开放课程,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改课题12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省部级教材20余部,培养了金鸡百花奖获得者薛凌、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编剧兼主演王一通、中央电视台记者孙继文、安徽卫视主播吴艳艳、重庆日报评论员侯金亮、新华社记者周闻韬等一批标杆性人才,为本科人才培养、本科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全方位保障。

学院激励教师努力“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智慧教学培训、“金课”建设培训、“课程思政”培训、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训等多层次、多类别、线上线下系列培训班,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政能力、教学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等,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西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学院有全国创新创业导师1人,重庆最可亲可敬教师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西南大学创新创业导师3人,为学院教育教学及各项事业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疫情期间,学院教师撰写“心理战疫”系列推文,参与录制心理辅导系列微讲座,主编出版《疫情中的心理关爱手册》,教师获得“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工作先进个人”、2022年“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诸多荣誉。

打造本科教育品牌,提升国内外影响力

2018 年,“看中国·重庆行”首次落地西南大学。截止2023 年,组织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阿根廷等28 个国家的 60 名外国青年导演,200 余西南大学大学生志愿者,深入重庆市 27 个区县,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先进典型,创作出 65 部优秀纪录片。32 部影片上线美国最大主流新闻台 CBSNewsRadio、美国城市新闻网、美国城市卫视等海外主流媒体。

学院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配备专门老师,加强创新创业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学生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1次、全国银奖1次,“挑战杯”全国银奖1次,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金奖3次,“挑战杯”重庆金奖1次,获得大学生国家级创新项目6项,市级项目20余项,参与人数达300余人次。学院的“传媒之眼”公益实践团队,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十佳公益团队等荣誉。

同时,学院秉持开中外视野理念,以国际传媒人才培养为切入口,接受来自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越南、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等学生30多人,提升专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接受并毕业了6名巴基斯坦全英文硕士学生。学院承办了温哥华国际华人电影节主持人大赛、微电影大赛,多人获得相关奖项;学院还和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英国罗伯特戈登大学建立了本科2+2、10个月交换、暑期学校等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出国出境访学、交换等项目,学院200多人次参与,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共建媒体合作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课程、教学、老师同媒体对接,建设15家综合实践基地,7位老师参与中宣部、教育部“双千计划”,7位业界精英对接日常课堂,同重庆日报、上游新闻等单位联合推出“最美寻访”“理响青年”等品牌活动。打造学生的知新融媒体工作室,荣获《中国青年报》举办的校媒大赛“最佳运营创新奖”、西南大学十大网络媒体等荣誉;创办了“西大快点”网络文化工作坊、西影力工作坊、新声工作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西大快点”工作坊与上游新闻开展“最美寻访”专题合作,发表原创深度报道上百篇,点击量突破百万。西影力工作坊创作的保密教育微电影《防线》,获重庆市国家安全主题作品二等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剧情片一等奖。知新融媒体与重庆日报合作建设大型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制作了“红岩中的青年”(7期)、“青年眼里的中国式现代化”(9期)等50余期视频作品,点击量超千万;作品荣获重庆市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一等奖(唯一)、中国教育部“青年说”十佳作品(2022年)等;新声工作坊作品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作品上线“学习强国”,点击阅读300多万;近3年,学生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新华网、上游新闻、红网等主流媒体平台发表对话讨论与评论文章、视频作品、新闻报道800多篇。

巍巍缙云人为峰、悠悠嘉陵帆再扬。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新闻传媒学院将继续以“高理论性+强实践性”为培养目标,锐意进取,不断奋斗,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传媒教育重镇。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