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学校策划推出“卓越育人”专题报道,持续分享各学院(部)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引导广大师生以本次审核评估迎检工作为契机,踔厉笃行,奋楫争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历经60余年,人工智能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将兼顾科学发现的速度与准确性,开启科学发现的“第五范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将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为主动服务人工智能国家战略,西南大学于2018年12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2019年正式招生。学院坚持战略引领、需求导向,开设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个本科专业。学院以智能传动和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类脑计算与智能芯片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作支撑,拥有包括国家级人才、重庆市人才和重庆市创新团队等雄厚师资力量,着力培养具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专业知识,人工智能应用、智能科学与技术、大数据处理等工程能力,能在智能芯片、智能制造等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拔尖型人才。
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理论教育、正向教育、品牌教育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出台《人工智能学院“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试行)》等,使思想政治工作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全员履行本科育人职责,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着力推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思政教育重要地位;教学内容、考核内容、成绩评定等要素全方位体现思政教育,确立了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分”“合”“融”相结合的方法与路径。每月组织开展教职工集中学习、学生班团活动,创建AI先锋、西大AI青年等微信公众号平台,打造师生圆桌会等品牌活动。
学生中9人次荣获重庆市三好学生、重庆市优秀学生干部、重庆市创新能力提升先进个人、西南大学标兵等称号;2人次获得重庆市普通高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47人次获得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优秀奖、学术科技奖等校级表彰;2次荣获市级先进班集体、多次荣获校级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等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赴重庆万盛开展留守儿童人工智能科普活动获新华社等国家媒体报道和转载。
紧抓制度建设,保障质量管理水平
学院坚持OBE教育理念质量观,并落实在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编制、制度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等教学过程全环节,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标准与运行、教学资源与保障、质量监控与评价、质量信息与改进”为支持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现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毕业要求达成为目标,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的卓越AI人才。
学院建立“督教、督学、督管、督评、督建”的“五督”工作机制,加强学院督导队伍建设,健全学院教学督导体系,对教学质量实现全员全方位监测和指导。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师生评管”的“三评”工作制度,充分听取师生对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学院自行开发“本科教学数字化分析系统”,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分析课程教学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协助任教课教师完成《课程目标达成分析报告》,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并多维度、全方位助力教学管理与目标分析,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AI拔尖人才
学院坚持以深入有效的教学改革与持续落实的教学举措推进学院发展、学科布局、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学院人才培养格局。学院深入思考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专业特色,四年来广泛学习、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融合“感知、计算、系统及应用”的人工智能系统化和模块化培养方案,体现国家人工智能战略需求和西南大学优势学科以及人工智能学院科研优势,落实学校“新工科”方案,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学院坚持发展创新,培养AI卓越人才,于2021年获批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大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卓越AI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并以此为契机开启学院AI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探索整合校企、校地、校校三方资源的培养路径。此外,获批重庆市教改重点、一般项目等诸多教改项目,获得校级优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西南大学“金牌讲习者”等荣誉,学院段书凯教授和李生林教授入选重庆市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别担任副主任委员和委员。
强化发展支持,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支持师生积极参加学术科技竞赛,积累科研知识,锻炼科研本领。学院制定《学生竞赛经费支持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与各类竞赛,以研带学,以赛促培,并建立了老师带学生,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逐渐在竞赛-创新项目中形成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学院创新创业获批项目数、获批等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数量、质量都处于学校领先水平。
在学科竞赛方面,多人次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特等奖(O奖)和特等奖提名奖(F奖),刷新学校纪录。48人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软件杯”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项。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在本科期间可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参与项目中有关硬件设备的研发和检测系统软件及程序开发。多数学生在本科阶段跟随导师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学院本科生在人工智能领域顶级期刊TNNLS,国际电路与系统领域顶级期刊TCAS-I等学术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受到《科技日报》关注和报道。
学院成立“AI学生学业与发展指导服务中心”,开展生涯规划、师生圆桌会、本科生导师制、党团结对伙伴计划、学业帮扶小课堂等多方面的工作,健全学生发展和学业指导体系。积极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广泛参与各类文体活动、参赛各项文体赛事提供了完善的保障支持。学生获得校级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项体育赛事的奖项和校园歌手大赛十佳歌手、重庆市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类本科甲组合唱比赛一等奖。完善团学工作、传递青年精神。学院学生主动能动地以微团课、微党课等形式巩固思政学习成果,以院学代会、学生骨干培训参与工作技能锻炼,以“AI宝典”等公众号栏目组织科普与自主学习,以竞赛交流群的建立与朋辈开展的学业帮扶细致关心同学学业发展,以青春之名彰显AI学子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