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卓越育人系列报道之三十一】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学科交叉”打造“四新”专业,构建“五维一体”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来源:教务处   |  文字:
编辑: 雷四维   |  审核: 韩笑

编者按: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学校策划推出“卓越育人”专题报道,持续分享各学院(部)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引导广大师生以本次审核评估迎检工作为契机,踔厉笃行,奋楫争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由原生物技术学院和原纺织服装学院于2020年7月合并成立,是在新时代为更好适应国家“双一流”建设而优化组建的融合农、理、工、艺等多学科的交叉型高水平特色学院。学院学科最早发源自四川大学蚕学专业(1906年设立),拥有自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于西南农学院成立蚕桑系以来的连续办学与建设发展悠久历史。

学院现有蚕学(2023年起实施“蚕学+生物技术”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生物技术、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6个本科专业。其中,蚕学、纺织工程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蚕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蚕学、纺织工程、生物技术为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为打造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系统设计实施了学科交叉融合的方略,形成由一流培养方案、一流课程体系、一流基地平台、一流师资队伍和一流培养模式构成的“五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全面为一流人才培养营造条件和环境。

“学科交叉”打造“四新”专业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学院忠于“立德树人”崇高使命,秉持“崇尚学术、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致力于造就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学院依托在蚕桑领域世界领先的雄厚优势,专业发展以蚕丝为主要特色,大力开展学科交叉,建立了覆盖蚕桑、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完整学科体系,是在新时代为更好适应国家“双一流”建设而优化组建的融合多学科的交叉型高水平特色学院。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和布局,聚焦世界科学前沿、关键技术领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四新”建设发展需要,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优化和整合,进一步统筹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做强优势学科,做优特色专业。新增“生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和“蚕学+生物技术”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新专业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建设规划科学、社会需求旺盛,是学院优化本科专业布局、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顶层战略设计。

“教研结合”培养“创新型”菁英

学院长期坚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带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充分利用雄厚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培养具有扎实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强化科研育人,激发学生学习及科研兴趣,促进育人质量的提升。学院通过学业导师制度,为学生从入学开始搭建跟老师进课题组学习的平台,遵循“分类指导”原则,采取“教研结合”“产学结合”“国际协同”等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近3年,学院各专业已培养毕业本科生840人,其中,到清华大学、中科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攻读研究生23人,出国深造5人。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项,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66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银奖1项,重庆赛区金奖10项,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区银奖1项,重庆赛区金奖和银奖各1项,全国大学生绿色染整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2项。实现本科生在学科竞赛方面的重大突破。

“卓越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四新”专业建设为契机,通过主持承担和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创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互联网+’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等各级重大、重点教改项目,深入探索了新时代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所有专业实施了一揽子创新人才培养举措。

创建“明珠创新实验班”,每年选拔40%左右的学生进入创新班学习,2019年起实施了“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大四优秀学生选修硕士研究生课程,享受硕士生科研补助,实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即“一分”;坚持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全覆盖、实行学业导师全覆盖,即“二全”,实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推行“三进三协同”(进团队、进平台、进项目,科教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协同)育人模式,特别突出地发挥了科研育人作用;与国家级、市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有效衔接,设立了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各专业学生均可申请主持创新项目,即“四创”,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无缝衔接,培养社会需要和产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充分利用国家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源、开设国外访学特色项目,即“一访”,并开展“国际课程周”教学,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实现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改革探索,最终形成了“一流课堂”+“12341工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系统设计”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系统设计实施贯穿学科交叉融合的方略,形成由一流培养方案、一流课程体系、一流基地平台、一流师资队伍和一流培养模式构成的“五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全面为一流人才培养营造条件和环境。将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最基本的着力点,将课程分为七大模块,即: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产业链延伸模块课程、厚基础模块课程和拔尖人才培养模块课程。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系统化、专业课程精炼化、选修课程素质化,实现了蚕学、生物(科学/技术/工程)、纺织、农学、食品、医药、服装等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学院还坚持开设“前沿进展”特色课程,邀请校内外、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校授课,对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发挥了重要的牵引作用。同时,学院从审核评估、教学文案材料、教学研讨例会制度、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虚拟教研室管理等方面制定了20余项教学管理制度文件,为学院本科教学运行提供政策支持。

近3年,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项、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1项;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3项,校级教改项目11项;重庆市课程思政建设项目1项,校级课程思政项目2项;校级在线课程建设项目3项;校级规划教材6本,其中,《桑树学》获批重庆市教育重点建设教材;“蚕学专业核心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获批市级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合作),三等奖1项(主持),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开设国际课程8门。

学院遵循OBE教育理念,构建“五维一体”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质量保障成效显著。

书记校长信箱